正文 對話孔笙 導演要有自己的史觀(1 / 2)

人物

作者:

《綜藝》:你之前是攝像,是如何轉行導演的?

孔笙:最開始是有機遇順勢而為,之後幾年一邊做攝像一邊做導演,並沒有專職做導演。不過既然有機會做並且覺得不錯,就繼續做下去了。

《綜藝》:現在很多觀眾都喜歡故事簡單,畫麵刺激,滿足感官的電視劇。《鋼鐵年代》、《生死線》等作品較為厚重,你在拍攝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孔笙:其實我也拍過輕鬆的作品,隻是厚重題材受到的關注可能更多。當然個人性格也對處理這類題材有所幫助。作為導演,拍這樣的戲,還是要有自己的曆史觀。但歸根結底,這些還是編劇考慮比較多。

《綜藝》:那你的曆史觀是?

孔笙:展現史實,比如《鋼鐵年代》反映了“三年自然災害、大煉鋼鐵”等,雖然比較敏感,但是我們還是抓住了一些主要的東西,那就是當時的人們不會怨天尤人。很多事情,我們沒有經曆過,但是年輕一輩的爺爺奶奶他們經曆過。我們要拍出真實感,因為這是曆史上真正存在的,非虛構的。

《綜藝》:對於《鋼鐵年代》中苦難的展現,以及宣傳語中的“謹以此片獻給一億四千萬產業工人”。有評論說是為了警示曆史,也有人說是為了緬懷,不知導演怎麼看?

孔笙:這部戲是將這一段曆史展現給觀眾看,並非目的很明確地為了警示或是緬懷。拍攝時也是抱著這樣一種展現的態度。至於其他的,藝術作品本來就是這樣,觀眾會有自己的解讀和期待。有的時候,也會是過分解讀。

《綜藝》:過分解讀,比如說《大話西遊》、《讓子彈飛》?

孔笙:(笑)其實很多時候,創作團隊拍攝時也沒想那麼多。

《綜藝》:你區別於其他導演的特點在哪裏?比如題材、畫麵……是否由於之前的攝像經曆,對畫麵的要求特別嚴格。

孔笙:對畫麵有一些追求,比如將《生死線》全部調暗,用了一些特技;在《鋼鐵年代》中對那個時代環境的畫麵追求和展現。在《鋼鐵年代》中沒有特意的大麵積調暗,但我們盡量做到了符合曆史環境,比如一些小道具的設置。

我也追求題材多樣化,很想嚐試不同的題材,我覺得講述家庭生活的戲也挺好。我拍的《風車》就是這類戲,講的是北京胡同裏人們的喜怒哀樂。我也想像導演張黎那樣,跨越不同領域,在攝像、各種題材的電視劇中跨界。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綜藝》:很多觀眾對於《生死線》的看法是,情節緊湊、類似美劇。編劇蘭曉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創作劇本的時候借鑒了美國電影。作為導演,在後期剪輯中,你是如何再加工的?

孔笙:《生死線》我剪了5個月,這個劇2009年3月5日殺青,從4月初到10月份。也就是從《生死線》殺青到《鋼鐵年代》開拍,我幾乎全部時間都耗在了《生死線》的剪輯上。也因為喜歡,所以在反複的剪輯中,反複思考。最後剪出了比較緊湊的劇情,展現的情節都很集中,當時我剪輯出了55集,播出時又被剪成47集,可見刪減的幅度之大。我常說編劇曉龍是文化人,他的一些說法很文藝範兒,我不是文化人(笑),但是很喜歡這劇。剪輯中,是有借鑒美劇,但也不全是借鑒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