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電影,依然在路上(1 / 3)

特別策劃

作者:朱玉卿 李璿

新的一年裏,隨著市場規模的狂飆突進,國內電影業無論投融資體係、製片、發行,還是終端投建和院線整合,都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趨勢,同時,一些亟待進一步解決的行業議題再次凸顯。

主旋律商業片和類型片是主流

2010年國內17部票房過億影片中,功夫片首當其衝占6部,其次是愛情片占4部,喜劇片3部,類型片的“三駕馬車”占比賣座影片數量的80%。

隨著國內電影產業的漸趨成熟,類型製勝的觀點開始被大多數人接受。光線影業總經理張昭對此深有感觸:“對於國內電影來講,類型是第一位的,此外,針對影片類型進行市場運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說類型是從市場端推回到產品的投資製片的核心基礎。”

國內電影人對類型片的摸索在不斷進步。從今年即將進入市場的“種子影片”看,曆史題材影片、古裝武俠片和愛情片將大出風頭。有《建國大業》成功在前,今年的《建黨偉業》與《辛亥革命》備受關注。而《讓子彈飛》的票房大捷也讓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底氣十足。“中國正在打造有別於好萊塢的主流類型片,這也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中影集團新聞發言人蔣德富認為,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其各自的類型電影理應各具特色。

今年,功夫、武俠類型片將“紮堆入市”:《龍門飛甲》、《關雲長》、《武俠》、《鴻門宴》、《飛虎》和《太極》……目前已經有十幾部此類影片計劃登陸大銀幕;現代題材的愛情片除了已經上映的《將愛情進行到底》和《我們約會吧》,還有湖南電廣傳媒的《假裝情侶》、星美集團的《魔術外傳》、今典集團的《無極限》等。有業界人士指出,如果把所有的電影比做一桌美味佳肴,類型影片就是主菜。“這不是說我們不鼓勵電影創新,其實對具有電影語言探索性質的藝術片,無論從劇本立項還是啟動資金方麵,相關機構和一些大的電影企業一直在努力。”中影集團製片分公司總經理趙海城就表示,中影公司除了製定青年導演扶植計劃外,還通過與網絡等新興媒體合作,鼓勵新導演進行多種藝術嚐試。其他諸如今典集團、小馬奔騰、新原野傳媒、樂視影業等均把不少電影項目交給像傅華陽、蘇照彬、李芳芳、李蔚然這些年輕導演去嚐試。“這些嚐試中孕育著中國電影的未來,當然未來仍需要現在去支撐,這就是類型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新原野娛樂傳媒總裁裘華順表示。

合拍的“中國力量”

據統計,2010年在國家廣電總局完成立項的中外合拍影片58部,成片過審42部。

中國繼2010年7月23日中國與新加坡簽署電影合作拍攝協議後,最近已相繼與澳大利亞、意大利、加拿大、法國、新西蘭等7個國家簽署電影合作拍攝協議。根據協議,這些國家的企業與中國電影企業合作拍攝的影片將享受各自國家國產電影的待遇,不受進口片指標限製。“今後中國與境外的合作會越來越多,他們看中的是中國迅猛發展的電影市場。”北京新影聯總經理黃群飛說。對此,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藝術處處長陸亮表示讚同,“但需要非常謹慎的是,也不乏一些國外企業打著合拍片的旗號進入中國市場,其中並沒有太多中國元素,也沒有多少中方投資,隻是想規避進口配額限製,並且在票房分成方麵占據優勢。這也是我們在審查合拍片時需要非常注意的問題。”

在已經簽署的合作協議中,比如中新合作協議中就具體規定了雙方投資最低限額,“但資本運作是很容易的,外資也可以變為中資投入到影片當中,所以關鍵還是要有中國故事、中國元素和中國的價值觀。”陸亮表示。對於當前的這種國際合作模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這將是國產電影對抗美國大片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國產電影進一步‘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陸亮認為,從全球範圍看,隻有好萊塢的電影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而與我國合作較多的歐洲國家隻是電影文化大國,並非電影商業大國。“他們與我國的合作大多為藝術層麵的交流,很多都是投資規模比較小的藝術影片。”但陸亮也指出,“動畫電影合作項目的商業性比較強,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動畫電影的製作人才缺乏,需要利用國外技術。而且動畫片的國別性更弱,更容易融合多國元素,占領各國市場。”

今年剛剛上映的首部手繪3D動畫片《熊貓總動員》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該片投資總額達3.5億元,國內票房剛過4000萬元,但“我們通過與來自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美國等企業的合作,既保證了影片的製作資金和製作水準,又很好地化解了資金回收的風險,其實我們作為出品方之一,分擔的資金投入並不多”。該片總製片人、中國主要出品方北京億商傳媒投資公司總裁陳曉翔向記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