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作者:
合拍話題貫穿了中國電影八年產業化改革的全曆程。
最開始的合拍,謀的是國際先進理念、資金和渠道。但成效卓著者寥寥。比如當年的某片,中方和外方公司均是當地的領先企業,但市場的最終反饋“合而難同”。也難怪,“理念”是虛的,單憑一股子“學習勁頭”,靠一兩個項目,一時間很難有實質收獲。至於資金和渠道,本身就是硬件問題,一兩個項目可以,但體係對接才是問題的關鍵——這就是學費,接軌必經的一段過程。
市場經過幾年狂飆突進,容量增大了,電影人的國際視野也有了提升,外方對合拍的姿態也發生了轉變。具體體現就是《赤壁》、《功夫夢》的成功——公司陣容升級、項目定位趨於成熟、國際運營漸圓融。
從整體市場看,2010年進口影片票房前十,票房全部過億,進口片總票房44.38億元(全國城市電影票房),占比總票房43.7%。排名前兩位的《阿凡達》和《盜夢空間》聯手掘金18.2億元。進口片充分享受了內地票房市場高達63.9%的年增幅紅利。這是激發“合拍”的最直接動因。
2011年,升級的合拍將集中爆發。相關大項目就有《熊貓總動員》、《封神天下》、《神奇Amazing》、《太極》、《尋龍奪寶》等。
但要看到,現在的合拍,對象還欠精銳,比如目前與我國簽署政府間合拍協議的國家為非商業影片的強國;其次,題材上在關照本土資源的時候,如何跳開既有的“熊貓套路”也是問題;此外還有諸如文書標準的對接、擔保製度的完善、合約精神的提升等一係列軟件的培育問題。
解決好上述問題,新的合拍製式才真正可期。(詳見本期特別策劃,P8《今年“大片”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