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油脂的來源、組成和分類
一、油脂的來源
人類的食用油脂主要來源於植物和動物。油脂是一種重要的貯藏物質,是動植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之—。油脂即脂肪(甘油三酯或三脂酰甘油),植物脂肪在常溫下一般為液態,稱之為油,如菜籽油、豆油、亞麻油、花生油;動物脂肪在常溫下一般為固態,稱之為脂,如豬脂、牛脂、羊脂等,但也有例外,如可可脂。油脂則是油和脂的總稱。植物體內的油脂主要存在於其果實和種子中,花、葉、莖和根等部位含量很少。油料作物種子的含油量較高,有的可能高達50%,我國幾種主要油料作物種子的含油量見表17-1。
表17-1 幾種主要油料作物種子的含油量(%)
作物名稱
種子含油量/%
作物名稱
種子含油量/%
大豆
12~25
棉籽
14~25
花生
40~61
油茶
30~35
油菜
33~47
油桐
40~69
芝麻
50~61
椰子
65~70
動物體內的油脂主要存在於內髒的脂肪組織、大網膜、腸係膜和皮下結締組織中。動物脂肪根據存在部位不同常分為:板油(腎髒周圍脂肪),花油(大網膜脂肪和腸係膜脂肪),肥膘(皮下脂肪)和雜碎油(其他內髒脂肪通稱)等。
食用油脂是人類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對於維持人的生命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食用價值:油脂是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之—,每克油脂在體內氧化可產生約39千焦的能量,比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產生的能量(17千焦)高一倍以上; 油脂能提供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和協助脂溶性維生素(VA、VD、VE、VK)的吸收等;油脂可以延長食物在胃腸中的停留時間,可達5 ~6 小時,所以含油脂多的食物飽腹作用強;在烹調過程中,油脂能改變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性質,使食物種類多樣化。
二、油脂的組成
油脂(脂肪)是甘油與脂肪酸形成的三酯。即三脂酰甘油或甘油三酯(TG)。其結構可表示為:
R1、R2、R3代表脂肪酸中的烴基,它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組成油脂的脂肪酸種類很多,約有五十多種,其中絕大多數是含偶數碳原子的直鏈脂肪酸。脂肪酸碳鏈中的碳原子數多集中在14~24個之間,有飽和的,也有不飽和的。
組成油脂的天然脂肪酸的共同特點是:絕大多數是含偶數碳原子的直鏈羧酸,其中以C16和C18為多;大多數含有一個或幾個雙鍵,其中以C18不飽和酸為主;幾乎所有的不飽和脂肪酸都是順式構型。油脂中常見的脂肪酸見表17-2。
表17-2 油脂中常見的脂肪酸
類別
名稱
構造式
飽和脂肪酸
月桂酸(十二烷酸)
CH3(CH2)10COOH
肉豆蔻酸(十四烷酸)
CH3(CH2)12COOH
棕櫚酸(十六烷酸、軟脂酸)
CH3(CH2)14COOH
硬脂酸(十八烷酸)
CH3(CH2)16COOH
二十四烷酸
CH3(CH2)22COOH
不飽和脂肪酸
棕櫚油酸(9-十六碳烯酸)
CH3(CH2)5CH=CH(CH2)7COOH
油酸(9-十八碳烯酸)
CH3(CH2)7CH=CH(CH2)7COOH
蓖麻油酸(12-羥基-9-十八碳烯酸)
CH3(CH2)5CHOHCH2CH=CH(CH2)7COOH
亞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