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天,我接到了立軍同誌送來的書稿《走出傳統農業》。這個季節對於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來說仍然是個耕耘和期盼的日子,也是在這個季節,不斷傳來定西等中部旱作農業區持續大旱,致使百萬畝農田嚴重受災的信息,於是社會的目光又一次現實地回到了農業問題上麵。如果說西部欠發達地區仍然在傳統農業的困境中徘徊,未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未能實現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那麼,對於農業的關注,對於傳統農業的理論探索就不會過時。因此,我是懷著沉重而欽佩的心情讀完這部文集的。傳統農業,是一個現實性極強並涉及曆史觀的課題,關係國計民生,關係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秉燭夜讀,一章一卷用智慧的目光和思想的語言,表達了欠發達地區人民對改革發展的曆史呼喚。對傳統農業的長期探索,反映了作者關注民生的政治情懷和麵向未來的曆史眼光。

有西方學者在評論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成就時指出,中國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實際上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成功實施了農村的改革,走出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解決了億萬百姓的吃飯問題,從而推進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經濟轉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程;二是在沒有經驗借鑒的條件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接軌;三是全麵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從封閉走向國際社會。這三件事,超越了自然經濟與意識形態的局限,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追求同現代文明的結合。劉立軍同誌適逢其時,他的經曆恰好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一曆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幸運的!定西和平涼,傳統農業一脈相承,旱作農業靠天吃飯。尤其定西曾有“苦瘠甲於天下”之說。世紀之交,定西、平涼先後解決了溫飽,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和當地幹部群眾團結協作、艱苦奮鬥的結果,當然也凝聚了像劉立軍同誌這樣一屆一屆領導的汗水和心血。盡管曆史上不乏具有非凡的政治抱負和雄才大略的從政者,他們殫精竭慮,勵精圖治,試圖造福當時,惠及千秋,但大多經過一番努力後失意而歸。與其說這是立軍同誌的幸運,毋寧說是時代的幸運。

《走出傳統農業》這部洋洋數十萬言的文集,是專業理論工作者也難以駕馭的課題。洋溢於全書的,是濃鬱的民生思想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我感歎於作者堅韌不拔的理論探索精神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感歎於他情係國運、心憂民生的家國情懷。在今天,麵對市場經濟,麵對日益擴大的地區差距,麵對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曆史潮流,傳統農業還能走多遠,確是一個社會無法回避的曆史命題,他默默地承擔了這份責任。

通覽全書,在感受耕耘的艱辛與執著的同時,我覺得文集有這樣幾個方麵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