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完益州官府與糧商矛盾之後,第二件劉璋時期堆積下來的困難擺在了我的麵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益州地處偏僻地區,教育的水平比起中原荊州這些地方來說是非常落後的。
據益州官府的官方統計,益州人口中有將近70%的低教育水平人群,50%的人口達到了目不識丁的地步,這對於中原或者荊州這些三國時期的發達城市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這個困難也是現在我處理完益州糧商與益州官府之間的矛盾之後,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我打算借鑒三味書院成功的案例,在益州也開辦個類似於三味書院的學院,三味書院為什麼會成功?一方麵是因為他的硬件原因,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他的軟件設施。
硬件方麵,三味書院的師資力量是非常雄厚的,甚至比起那些公立學院來說,這個師資力量也是不可小看的,可以說三位書院的老師囊括了在荊州的大家隱士,這些大家隱士也為三味書院帶來了一往無前的聲望。
軟件方麵,三味書院的教育,我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後世大學城的管理模式,這些後世大學城的管理模式對於這個時代來說,無疑是超前的,學生在寬鬆而又嚴謹的學習氛圍中,自然是水到渠成。
不過益州不像荊州,其一,益州之地並沒有向荊州那麼多的大家隱士,其二,益州的教育水平比起荊州來,實在是有些低了,而且益州這個地方貧富差距很大,貧苦人家甚至隻能靠政府的救濟才能養活,其三,益州的交通比起荊州來實在是差得遠了。
這第三條也是我最感到頭痛的,要致富先修路,益州這個地方既沒有水路運輸,公路運輸也不是特別發達,這就直接導致了這裏的百姓出行困難,而且益州多山,這些山也成了公路建設的最大的障礙。
益州百姓想要來成都求學,必須走很多山路才能到達,這在無形之間形成了一道障礙,而且這道求學障礙並不是現在的科技和技術所能夠解決的,每當看著益州孩子們渴望學子的眼神,我的心裏總是有一股無奈。
成都的學院是一定要辦起來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麼,其實在我心中已經有了幾個學院教師的人選。
其中我最看好的就是廖立,這個廖立是武陵郡臨沅人,在我兼任荊州牧的時候,征召他為從事,在他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因為政績被我提拔為長沙太守。這個廖立才學甚高,當時孫權派人與諸葛亮建立友好同盟關係,孫權問諸葛亮蜀中人士中有誰能和他相提並論,共同治理政事的。
孔明毫不猶豫的說道:“龐統,廖立都是可以益蜀之地的優秀人才,是能夠輔佐郡主建功立業的人。”在孔明心裏,廖立是可以和鳳雛相提並論的人物,雖然我對廖立的才能也是看在眼裏,不過廖立這個人心高氣傲,一直以來認為自己的才學不在孔明之下,這在正史中也為他被流放到汶山郡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個人選是李嚴,他是南陽人,年輕的時候擔任過郡中的低級官吏,速以才幹著稱,荊州劉表讓他擔任縣令任職曆練,曹操兵不血刃打下荊州後,李嚴奔入蜀地,劉璋任命他為成都縣令,在蜀地百姓之中,李嚴向來有能幹的名氣。
還有一個人是張裔,是成都本地人,在學術上的名氣很大,專功《公羊春秋》,並博覽《史記》,《漢書》,在劉璋開城投降的時候,正是張裔和簡雍勸劉璋投降,我們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成都。
其他的人選還有費詩,向氏兄弟,杜微,周群,許慈,孟光等等,這些人和前麵三個人比起來,在名氣上就差的遠了,我看著積案上這幾個人的名字,陷入了沉思之中。
學院的校長,在現在這個年代裏,講究的就是個名人效益,當然這個名人自然是要學術上有成就者任之,這幾個人是目前為止符合我學院校長心目中的人選,但有些人的才幹對於當個一校之長來說,實在是有些太屈才了,而符合的人選則名氣不夠,吸引不到生源,這兩個矛盾的衝突也讓我一時間難以抉擇。
現在的我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教育,這樣才能讓成都的百姓生活變得更好些,至少要和荊州百姓差不多,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取舍哪個對我來說都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