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四麵楚歌(2 / 2)

閻圃的軍隊前有狼,後有虎,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地步,前麵是魏延和劉封軍,後麵是黃忠和陽平關守軍的增援部隊,閻圃軍就像夾在兩塊麵包中間的香腸一樣,陽平關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限製了他們的發揮。

此消彼長之下,張魯軍人數的優勢被縮小了,陽平關下的形勢也變得撲朔迷離起來,閻圃善於治軍,張魯軍在他的帶領下,並沒有因為形勢對自己的不利,而出現難以挽回的敗局。

“看來敵軍主帥也不是吃素的麼,還能堅持這麼久的時間。”在我的印象中,張魯手下的那些將領不是怎麼出名,但是有些人我還是知道的,像張衛,閻圃這兩個人可是張魯的招牌將領,不知道這次帶兵攻打陽平關的是他們中的哪一個?

“兄弟們,我們上場的時間到了,跟著我衝上去!”沒有再猶豫,我帶領著主力部隊向陽平關進發,下一刻,我與魏延和劉封率領的先鋒部隊聚集在了一起。

我的出現,讓陽平關的形勢豁然開朗,原本張魯軍就和魏延劉封以及陽平關上的守軍勉強維持平衡,我的到來在這個平衡的支點上如同加上了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也恰恰是壓垮張魯軍的最後元凶。

“投降者不殺!“在我的示意下,周圍將士喊出了這樣的口號,隨後,這句口號被越來越多的我軍將士掛在了嘴邊,張魯軍的士兵們原先就已經有些抵擋不住了,大勢已去之下,很多人紛紛放下武器投降。

有一個人投降,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投降的行徑在張魯軍士兵中間如同瘟疫一樣傳播開來,現在的閻圃很是無奈,大勢已去的他,已經走投無路,張衛的部隊還在陽平關數公裏開外的地方,這裏也是張衛和閻圃事先商量好的伏擊地點。

遠水救不了近火,閻圃,明白自己的處境,要麼投降,要麼殺出重圍或者誓死捍衛作為軍人的尊嚴,他決定選擇第二條路,這條路雖然是條不歸路,但是現在的閻圃別無選擇。

正當閻圃準備棄馬和敗軍一起逃向張衛軍所在的位置時,一位麵如重棗的大將出現在了這些敗軍麵前,這位麵如重棗的將領自然是魏延了,魏延與雲長長的極為相似,連我都有些懷疑魏延是不是雲長的兄弟。

魏延率領的部隊,把這些企圖想要渾水摸魚開溜的張魯軍統統趕到了一個地方,這兒正是我所在的位置,這場陽平關之戰,我軍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俘虜兩萬張魯軍,殲滅一萬多張魯軍,獲得糧草輜重無數。

當我從張魯軍投降士兵嘴裏聽說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是閻圃的時候,我笑了,果然是這個閻圃,閻圃在張魯軍中還是頗有威信的,但是張魯一直以來把漢中的軍權交給自己的弟弟張衛打理,閻圃也隻能趨於張衛之下,他可是和趙雲一樣,都是屬於冷靜型的將領,遇事沉著冷靜,從來不急功近利。

閻圃曾今向張魯提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麵險固;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原且不稱,勿為禍先。”

閻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漢中的百姓,有十萬戶之多,財富土地肥沃,四麵易守難攻,如果在這裏為王,則能成就恒王和文王的地位,要是做人臣,則也能成為竇融這樣的人物,這兩個選擇最終能成就富貴。現在應該繼承漢製部署官員,這樣您就能避免麻煩,也可以與其他勢力一較高下,原先在漢中的這種製度和現在百姓的生活是不相稱的,不要讓它成為禍害。

閻圃對張魯說的這番話,取自三國誌,他的這番話在後世看來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惜閻圃選擇效忠的對象是張魯,張魯這個人雖然無過,但也無大才,他並沒有具備閻圃那樣的大局觀。

所以他沒有采納閻圃的建議,張魯甚至認為閻圃這個建議,會動搖漢中的根基,閻圃在張魯這裏職位不高,卻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這樣一個人,做一個武將,實在是有些屈才了。

閻圃,不知道你現在跑到哪兒去了,又或者說你現在就躲在這些降卒之中?看著底下的這些降兵們,我陷入了沉思,這些降兵中必定有張魯軍的高級軍官在裏麵,隻是如何區別他們卻成了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