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計算(2 / 2)

宿舍內,自然是有專人照顧的,三國時期的讀書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說是差到了一種境界,丙丁房的學子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是些一般家庭或者說是貧窮家庭的學子,至於甲乙房,少爺的自理能力我想不用多說了吧?反正他們不在乎那些小錢,就多派幾個人照顧就是了。

前來報名就讀三餘書院的學子達到了恐怖的5000多人,經過一層年齡的篩選之後,剩下4000餘人,又經過一場入學測驗之後,隻剩下了2000多人。

其實我也是想入學的學子越多越好,但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比例,可以說是達到了50;1這麼一個恐怖的數字,結構不平衡,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教育的失敗,現在的我盡量做到小班化教育,數量固然重要,質量也是不能少的。

每個老師帶二十個學生,這樣的比例是剛剛好的,既不多,也不少,抬頭望望藍天,我揉了揉兩邊的太陽穴。

這幾個月來,我為了書院的事情,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學子有了,老師有了,現在的我苦盡甘來。

2200個學子,貧寒學生200人,其他學子2000人,那麼2000人的一學期的學費合計就是2萬兩,住宿人數700人,甲房100人,乙房200人,丙房200人,丁房200人,合計住宿費用,甲房500乙房800兩丙房600兩,丁房400兩,總計住宿費用2300兩,合計一學期毛利是兩萬兩千三百兩。

學校一百位老師,每月薪俸為50兩,荊州財政補貼為10兩,每節課津貼為10文,一天平均每個老師三節課,年終結算。

這樣子的話,每月將支出薪俸5000兩,荊州財政補貼支出1000兩,津貼支出總計每月花費為3000兩。

學校的合計盈利每學期為一萬七千三百兩(不包括書院每天學子老師的夥食費,夥食費我把它和荊州的財政掛鉤了,誰讓我是荊州的第一把手呢?)。

這蔡倫紙用起來可真不方便,粗糙程度可以和後世的廁紙(最差的那種)有的一拚,抽個空得改進下蔡倫紙,不然用起來真的很不舒服。

正當我在蔡倫紙上奮筆疾書時,我的背後響起了一陣輕咳聲,思緒被打斷的我,正要大發雷霆,但是在看到我背後的人後,我馬上換了一副嘴臉。

站在我背後的不是比爾呢,正是上次變相訛詐了我一筆的司馬徽,這個人現在我可得罪不起,書院一開始就有這麼多的師生資源,可以說有一半是這位老人的功勞。

“不知水鏡先生找我何事?”

“我看院長奮筆疾書,所以想來看看院長在忙些什麼,但是屬在下眼拙,看不出院長所為何事,院長所計之法,是否與數有關?”

不愧是司馬徽,竟然能夠看得懂我現在所算的東西是與數有關的,三國時期可是沒有阿拉伯數字這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