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三餘書院(2 / 2)

“史官記錄,漢延康年間,能工巧匠三百人,建立東漢一家私人書院,此書院的建立,標誌著東漢教育書院的興起,工匠們,你們在史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吧!”

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所有工匠都傻眼了,這表示什麼?這表示自己也許能夠在正史上留下一筆,這樣的待遇連那些名人大家都是享受不到的。

眾工匠紛紛交頭接耳,最後一位領頭模樣的工匠說道;“皇叔這麼做,折殺我等了,想我等乃是一介賤民,怎當的起如此大禮?”

賤民,這個詞讓我聽了很不舒服,人本無貴賤之分,不平等的是這個社會,前世如此,今世也是如此。

“眾位所做之事,於國於民都是大有益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文魁,當的起,當的起!”

不得不說,三國時期的教育水平實在是有夠低的,三百多個工匠,能寫自己名字者不過半數,能讀書認字者,更是少之又少,大概隻有不到五個人,這樣的教育水平,在前世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看著古色古香的書院,我的心中多了份安慰,隻要普及教育,像今天這樣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書院雖然建成了,但我總覺得缺少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一時半會兒也說不上來。

當走出書院大門時,我頓時醒悟,怪不得我總覺的少樣東西呢,原來是書院的名字忘記取了,書院的名字可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亂取,必須有文化蘊含在裏麵。

幸好,我在前世學過隸書,不然這還真是一件難事,空白的匾額上,三餘書院四個大字,躍於紙上,落款處,自然是我的名字了。

書院建成,我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總算放下了,緊接著,聘請老師的問題,接踵而至。

司馬徽,這個人,我是必須拿下的,三餘書院若是沒有這位大隱之士的坐鎮,恐怕在名氣方麵就要大打折扣了。

雖然現在的我也有些名氣,但是和這位隱士大家比起來,我的名氣就小巫見大巫了,司馬徽,隻要在三國中有頭有臉的人物,基本上都聽說過這個人的名字。

而這個司馬徽在三國時期的名聲可以和辛亥革命時期的魯迅先生在國內的名氣相提並論了。

還好,孔明和龐統是司馬徽最得意的兩個弟子,我想他們兩個人的麵子,司馬徽是要給的,至於成不成事,那就要看我了。

果然,事情不出我所料,在孔明和龐統的再三懇求下,司馬徽終於答應要來這個三餘書院看看。

憑著我製定下來的福利和待遇,我就不相信司馬徽會不動心,畢竟,人還是要在這個社會生存的,隱士怎麼了,隱士也是要吃飯的,隱士也是要養家糊口的。

在孔明和龐統的軟磨硬泡下,司馬徽終於定好了來書院的日子,我也整天在書院門口翹首以盼,等待著這位三國時期文學上最負盛名的大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