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造陳列展覽精品,全麵展示甘肅的文物資源
博物館的陳列展品是博物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產品,具有獨特的社會教育功能。按照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強化以“人”為本的精品意識,不斷提高陳列展覽的水平,是博物館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基本要求。
甘肅位於祖國的西部、黃河的上遊,地處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彙地帶,黃河從中部穿過,東部和中部地區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西部則為戈壁、綠洲和荒漠並存的千裏走廊。甘肅還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給甘肅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如何發揮區域文物資源的優勢,舉辦為觀眾喜聞樂見、富有濃鬱西北特色的陳列展覽就是新館建成後的崇高使命。
從2002年開始,為了搞好新館的基本陳列,我們多次召開由館內外領導、專家、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討論會,廣泛征求意見,進行陳列主題的可行性研究。在甘肅自然富源、古生物化石、曆史文物、館藏書畫、佛教藝術、甘肅民族民俗等十多個陳列主題中,反複篩選、論證,並根據甘肅省的經濟能力,最終選取了最能體現甘肅古代燦爛文化的甘肅彩陶、甘肅絲綢之路文明以及甘肅古生物化石三個展示主題,作為新館基本陳列。
1、甘肅古生物化石展
甘肅在地質曆史時期的古生物化石極其豐富,埋藏量大,種類繁多。尤其在新生代第三紀這一時期臨夏地區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種類和數量,與內蒙通古爾和山西保德並列中國之最。獨特的地理位置、多變的氣候區劃,揭示其地質曆史時期的多變、複雜環境,古生物化石就是這些變化的見證。在甘肅迄今所發現的豐富而門類龐雜的古生物化石,出土了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黃河劍齒象(黃河古象),完整的古鱷魚化石,還有許多已滅絕了的遠古珍稀罕見的古動物,如魚類、鏟齒象、劍齒虎、巨犀、古長頸鹿、大唇犀、庫班豬、巨鬣狗等。古生物化石展對普及科學知識,認識甘肅史前生物與環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甘肅遠古彩陶展
甘肅的遠古先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距今八千年的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彩陶、黍。仰韶文化晚期出現的原始殿堂式建築,標誌著甘肅東部地區已經邁進了文明的門檻。考古成果表明,甘肅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裏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豐富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及青銅文化。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這是數千年來甘肅綿延不絕的獨特文化傳統。隨著製陶工藝的日趨成熟,彩陶優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彙一體,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又體現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彩陶的使用最初僅局限於甘肅東南部,繼而擴展到中部及青海東部,隨之傳人河西走廊乃至新疆。開始的彩陶是單色紅彩,爾後被光亮的黑彩代替,進而發展到紅黑、黑白複彩共用。肇始階段彩繪僅施於缽盆等飲食器具,接下來延及到甕、壺等大型儲藏器,後期擴展到大部分陶器種類。甘肅彩陶曆經五千多年漫長的發展歲月,其數量與種類、製作水平與藝術成就,都是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甘肅彩陶譜寫了精彩華美的篇章,展示出我國古老、絢麗的彩陶文化,反映出甘肅東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