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豆芽”長壽之謎(1 / 1)

“海豆芽”長壽之謎

名稱由來

當海水退潮,在海邊沙灘上經常能找到一種形似黃豆芽的小動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活化石舌形貝。它是世界上現存生物中最長壽的一個屬,至今已有4.5億年的曆史。舌形貝體形奇特,上部是橢圓形的貝體,像一顆黃豆,下部是一根可以伸縮的、半透明的肉莖,宛若一根剛長出來的豆芽,所以舌形貝又有“海豆芽”的俗稱。

主要特點

海豆芽有雙殼,但卻不屬於貝類,而被歸入腕足類。它的肉莖粗大,能在海底鑽孔 穴居,肉莖還能在孔穴內自由伸縮。海豆芽大多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一般水深不超過30米。它賴以棲身的潮間帶,是一個波湧浪大、環境變化劇烈、海生物眾多的世界,區區海豆芽能躋身於此,是和它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分不開的。

生活方式

海豆芽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洞穴中隱居,僅靠外套膜上方的三根管子與外界接觸,呼吸空氣。

它們非常膽小,隻在萬無一失時才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一有風吹草動,便十分敏捷地躲進洞中,緊閉雙殼,一動不動。海豆芽在不會移動而又沒有堅固外殼保護的情況下,運用這種穴居方式保護自己,無疑是它們在生存競爭中的一個成功。

科學評價

世界生物學界普遍認為, 一個物種從起源至滅絕,平均生存不到300萬年;一個屬從起源到滅絕,平均生存800萬年至8000萬年。可是海豆芽卻生存了4.5億年!在地球的滄桑巨變中,許多龐大而強悍的動物都滅絕了,而小小的海豆芽卻生存至今。這種情況在生物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是什麼原因造就了生物界這位“老壽星”?除了它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外,在生理、生化方麵它們有什麼特殊性?至今還是一個謎。

進化規律

生物界有一個最基本的進化規律,即任何物種都是由其祖型物種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演化而來的。而海豆芽是一個例外。它們的形體及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曆史中居然沒有發生什麼顯著的變化。因此,二三十年來,歐美一些學者提出,海豆芽顯然是違反了進化原則,使這個原則成了問題,它向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了挑戰。目前有一點可以肯定:海豆芽的體形與大小在4.5億年中基本沒有變化。為什麼會這樣?這又是一個難解的謎。大多

數動物的形體在進化過程中總是由小變大,大到一定程度後,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於是漸漸滅亡。

而海豆芽經曆了4.5億年,一直是那麼小,沒有變大,這是否也是它們生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呢?由於海豆芽經過4.5億年沒有變大之謎未能揭開,這個問題也就無法回答了。

大馬哈魚的命運

大馬哈魚是鮭魚的一種,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曆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我國的黑龍江盛產大馬哈魚,是“大馬哈魚之鄉”。

大馬哈魚身體長而側扁,唇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凶猛的食肉魚類。

大馬哈魚的魚子和幼苗隻能在淡水中生存,它們一般把卵生在淡水係統的江河上遊的沙礫區域。卵孵化出幼苗並生長一段時間後,順流而下進入鹹水係統的海洋之中,在物質富饒的海洋中生長發育、積蓄能量。

大馬哈魚經過4年左右的生長達到性成熟後,又會回遊淡水江河中產卵。大馬哈魚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

大馬哈魚的大半生是在海洋裏生活的。它們在那裏發育成熟,長到三四千克重時,就成群結隊地從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出發,向西遊來,最後來到我國的黑龍江、鬆花江一帶,行程10000多千米。

萬裏征途充滿了艱辛,它們不僅要與饑餓做鬥爭,而且要防禦大動物的侵害。

有時,敵害把它們的隊伍衝散了,它們會設法重新集結隊

伍,繼續向前挺進。等到達河口後,它們便不再進食,隻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活。即便在這時,它們還得與湍急的河水、巨大的旋渦做鬥爭,甚至要躲避暗礁險灘。大馬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就會用自己的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遊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麵。盡管一路上有如此多的艱難險阻,隨時都可能喪失生命,它們卻毫不退縮,每天不停息地向前遊50千米。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魚群終於遊到了目的地。於是,母魚趕緊用鰭在河底挖洞把卵產在裏麵,等雄魚射精後,立即用泥沙埋起來,防備被別的動物吃掉。

等做完這一切,雌雄大馬哈魚也精疲力竭了。但它們已完成了繁殖後代的任務,於是便無怨無悔地死去。

小魚出生一個多月後,就遊回父母成長的地方,也就是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等它們長大後,也像父母一樣,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產卵、排精、生育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