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語料庫的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表達中的“中式英語”探究(1 / 3)

基於語料庫的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表達中的“中式 英 語” 探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家林

摘 要: 本文利用大學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選取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27名考生的口語語料庫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出現的中式英語進行標注和分類。作者根據統計結果,從詞法和句法兩個層麵分析我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出現的中式英語現象,探討漢語母語作為中式英語出現的主要原因及對英語口語的影響,最後對中國大學生的英語日常學習及口語水平的提高提出相關建議,為廣大高校師生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式英語 中國大學生 口語語料庫

1.引言

中國大學生在他們的年紀已經獲得用漢語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形成用漢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在掌握了母語之後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所以在學英語的過程中,總是從中國人的思維角度思考,不顧西方的語言習慣,這就造成中式英語的大量存在。由於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中式英語在人際交流中有時會引起誤解和困惑。因此,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中國,高校在校學生占英語學習者的很大一部分,他們畢業之後就由英語學習者轉變為英語使用者,所以他們在學校學得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用得如何。

從現狀看,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英語水平不能滿足各行各業越來越高的需求,尤其是在口語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麵。在現行教育體製下,高校英語教學過於強調語法和詞彙的講解,而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英語文化的教授則有所忽略。其結果就是許多中國大學生在學了十多年英語之後,隻是善於記憶單詞和語法規則;他們能在筆試中得高分,但是一張嘴就是中式英語。

《牛津英語詞典》對中式英語作了如下定義:中式英語是一種漢語和英語的混合體;尤其是漢語使用者使用的或中英雙語語境中的一種英語變體,典型地夾雜一些漢語的詞彙和結構,或是漢語語境中特有的英語術語。

總的說來,中式英語是指一種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由某些受漢語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影響而將母語的語言規則運用到英語中的中國人說出或寫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和數據收集

“大學學習者口語語料庫”由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惠中教授主持完成。該語料庫容量達70萬字,來源是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的真實音視頻材料。它按照考試來源地、專業、考試成績和對話題目,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組織完成(衛乃興,2004:140-141)。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旨在評估大學生用口語交流的能力,1999年首次試行,當時隻允許大學英語四級85分以上、六級80分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參加考試。2002年實施了改革,把分數要求降低了5分,隻要求四級和六級分別達到80和75分。每場考試設兩名考官和三四名考生,考試時間一般為20分鍾。考試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官和考生對話,以問答形式進行,時間約5分鍾;第二部分約10分鍾,包括每位考生1.5分鍾的發言和4.5分鍾的小組討論;第三部分,考官會對每位考生提一個問題,進一步確定考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時間約5分鍾。評定考生語言能力的標準包括語言的準確性、複雜程度、長度、連貫性、靈活性及語言是否得體,每位考生將被評為A、B、C或D四個等級(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大綱,2004)。所有考生在考試前都經過專門訓練,也觀看考試過程的錄像。

本研究從語料庫中隨機選取了9場考試,總時長約180分鍾,涉及5名男性考生和22名女性考生,所選材料包含13個話題,材料容量約1.8萬字。筆者通讀了材料,並在閱讀過程中於中式英語出現處添加尾注(例如:[ww]表示用詞錯誤)。為保證標注的一致性,筆者根據學生中式英語表達所屬類型設計了不同尾注,對每一場考試逐一進行了標注。將9場考試分別編號為考試1~9,並利用Wordsmith語料庫索引工具(版本3.0)得到不同類型中式英語出現次數的統計數據。在計算出每種類型的頻率和百分比之後,筆者繪製了一幅圖表,以簡單明了地顯示每種類型所占的比例。

2.2研究結果

由於中式英語是一個多層麵的概念,因此許多表達都可以看做中式英語的例子。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所選語料,本次研究把不同的中式英語表達分類為18種。

如統計數據所顯示,“用詞錯誤”出現的頻率遠遠高於其他類型,“一致”和“詞形錯誤”的出現頻率同樣較高且十分接近,“固定表達誤用”和“冗餘重複”分別居於第四和第五位。

3.中國大學生口語中的中式英語分析

3.1詞彙

3.1.1用詞錯誤

由於不同民族生存環境和思維結構的宏觀相似性,英漢詞彙間的對應和對等並不少見。然而,在漢英轉化時,大量的“假朋友”還是會出現。通過研究,筆者發現“用詞錯誤”在考生的口語表達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中式英語類型。這個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因為我國英語學習者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某些英語單詞的確切含義搞不清楚。他們尤其很難抓住這些單詞的文化內涵和引申含義,因為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都完全不同於英語母語國家。

用詞錯誤可以分為兩類:詞形結構相同但指稱意義不同,以及詞形結構和指稱意義都相同但蘊含意義不同。許多中國大學生說英語的時候時常不能辨別並區分這些假朋友,從而不能準確傳達他們本來要表達的意思。以下是一些實例:

(1)“You’ve promised to do it for me.I hope that you won’t eat your words.”(考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