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片蘆葦的斷想
在生活節奏緊張或工作程序繁忙時,我心中常常會湧動起一種渴望,我要去一睹黃河的風貌,其中的理由是相當複雜的,既有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緩解疲勞的意圖,又有讓心靈與自然對接,體悟自然、回歸自然的欲念。也可能是出於保持頭腦的疏朗空闊,去麵對長天大地靜思生命價值的需求。所以我常常漫步於夕陽下的河邊,與山水自然對悟,這才是人生的至境。也許在我的思想構成中,也避免不了的是傳統儒家風範中滲透了莊禪意識,出世和皈依的念頭時時閃現,在追逐名利的滾滾大潮中,常常會產生急流勇退、回歸自然,享受一種隨緣自適的生命追求。
在一個深秋的傍晚,我獨自一人沿著環城公路,順著農田地埂,蜿蜒來到黃河南岸,站在岸邊,最醒目的是河濱堿灘上那片茂密的蘆葦。這片生長得蔥蘢青翠、茂密挺拔的蘆葦,看上去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河風中搖曳,顯得一派生機,蓬勃旺盛。正是蘆葦放花的季節,滿眼如雪的蘆花,隨風輕揚,仿佛天鵝一般展示著柔美的風姿。蓬鬆的蘆花在秋風中搖曳出幾分詩意,我的思緒也隨之飛揚:散淡的蘆花,多像自由的精靈,它們在這遠離世俗的淡薄中,獨守河岸的一方淨土,吟風弄月,瀟灑出塵,它們那清瘦的枝杆把生命的詩意一縷一縷的挑亮,在夕陽的透視下,明快流暢。密密的蘆花像一片燦爛的微笑,將河灘的清靜,濃縮成亙古的沉默,讓秋風沉醉,也讓孤獨的我沉醉。無風仍脈脈,不雨亦瀟瀟。此時此刻,我忽然覺得,這一片蘆葦,多像曹雪芹那蘊涵著禪意的詠雪詩,讓人尋找不出任何的現實韻味和曆史痕跡,隻有一抹淡遠的空靈,還有一分清高和落寞,以及不為人知曉的隨意和散漫,是那樣的單調和清純。
還是二十三年前,我剛參加工作不久,記得是在一天的晚飯後,同科室的一位同事約我去河邊散步,我欣然前往,一路上我們邊走邊聊,不覺到了河灘,已是入夜時分,因為是一個滿月的日子,月出東山,清輝灑地。正是在這片蘆葦前,我們駐足凝視,隻見月光下的芊芊蘆葦,亭亭玉立,倩影婆娑。蘆花的馨香在如紗似霧的月色中彌漫開來,讓人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從蘆葦叢中,時不時的傳來小鳥的啁啾,秋蟲的鳴唱,使得這一片蘆葦更顯得幽靜溫和,並洋溢著觸手可及的詩情畫意。河邊風大,纖細的葦杆輕搖慢擺,像是朋友給我們熱情的致意和溫馨的問候,一股從未有過的暖流從心頭升騰。
以後的日子裏,我隔三差五的去河邊漫步,這一片蘆葦成了我的至愛。也還記得,在一個綿綿秋雨的午後,我獨自一人來到河邊,隻見茫茫雨霧中的那片蘆葦,仿佛是一幅充滿詩意的朦朧畫。看到此情此景,令我浮想聯翩,那些吟詠蘆葦的佳句和美妙動人的故事都一一在我的心頭飄過,詩人許渾“橫塘一別已千裏,蘆葦蕭蕭風雨多”的淒涼;鄭穀“杳杳漁舟破暝煙,疏疏蘆葦舊江天”的溫馨;白居易“可知風雨孤舟夜,蘆葦叢中作此詩”的雅致;貫休“蘆葦深花裏,漁歌一曲長”的高亢。的確,雨中的蘆葦更是別有一種風情,那一簾煙雨中,瑟瑟的蘆葦仿佛在輕輕低語、在互相傾訴,修長的體格和青翠的麵容中顯示出不凡的氣度,這形象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史上瀟灑出塵的隱士,也想起了無數的孤膽英雄和絕世美人……
我想象著雨後的葦葉也一定分外翠綠,我喜歡那種潔淨的翠綠,它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即使翻越了季節的山巒,白露降臨,那滿目的蘆花與天上的白雲融為一體,綿延到目光不能觸及的遠處,也依舊潔白光澤,充滿生命的張力。這白發蒼蒼的蘆葦,仿佛是樵夫柴擔上悠然飄起的一縷秋光,又好象是村姑眉宇間揮之不去的一抹嫵媚,讓我想起了《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句,這樣一位絕色佳人從遠古的詩行中嫋嫋走來,那古老的愛情神話依然鮮活、從容。她的靚麗和妖冶,映襯著茂密的蘆葦,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國最優美的詩行。汨羅江邊,披發行吟的逐臣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他憤怒悲慨,掩涕歎息,仰天長問,生命的大寂寞鬱結心頭,塊磊難消,縱身一躍,蕩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易水之濱荊軻身後的那一片蘆花,在蕭蕭寒風中輕颺;烏江渡口虞姬倒下的那塊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蘆花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
如煙的秋雨和縷縷蘆花編織成透明的心境,銘刻成深邃的記憶,至今留存於我的心靈空間。眼前的蘆葦,在雨中青翠,在風中挺直,在落寞中積蓄力量,在孤獨中曆練堅強。麵對這一片蘆葦,我讀懂了生活,也讀懂了曆史,讀懂了生活的辛酸悲苦,也讀懂了曆史的沉痛慘烈。也許曆史和生活都會輕輕告訴我,如煙往事,往事如煙。
在大自然麵前,人是非常脆弱卑微的生命體,就像一根蘆葦。同時,人又是極其堅強的,因為人是一株會思考的蘆葦,他們在思考中煥發出無窮的韌耐,正是這種連人類自己都有可能意識不到的堅韌,陪伴我們一路前行。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的好“思想形成了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