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施稅源精細化管理的措施(下)
(五)、發揮信息技術效能,加速征管信息化進程
稅收信息化是稅收管理精細化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運轉順暢的信息化係統是整個精細化管理體係運行的物質保障。是強化稅收征管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稅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網絡化技術有助於對納稅人的經營及納稅情況進行有效的監控,有助於加強稅務機關與協稅護稅單位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形成稅收管理合力,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水平。稅源管理離不開數據信息的支撐,有效的征管信息是開展高水平稅源管理的前提條件,也是促進稅收征管手段質的飛躍。建立一個統一規範的應用係統平台,整合統一稅收軟件,設計功能齊全、涵蓋麵廣、涉及稅收征管各環節的集稅收征收、管理、稽核評稅和統計查詢於一體的稅收征管軟件,實現稅收信息的計算機存儲與共享,全麵掌握分行業和分戶稅源信息,實現信息的高度集中化,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質量。廣泛進行網絡建設,要建立稅務機關與納稅戶,稅務機關與金融、財政、工商、公安、城建、土地、房管等有關政府部門的網絡互通,提供紙質和電子相結合的涉稅信息資料,強化對整個稅源的精細化監管,努力使稅收征管向信息一體化邁進。
(六)、充分發揮協稅護稅網絡作用
社會協稅護稅體係是稅源管理的重要補充,是實施有效的稅源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務機關由於受人力、財力的製約,不可能將所有的稅源都納入控製範圍內。這就需要社會方方麵麵的協調配合和統籌聯動,建立覆蓋麵廣的社會協稅護稅網絡,要與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定期宏觀經濟信息交換製度、協作互助製度,擴大規範代扣代繳和委托代征工作範圍,完善稅務司法保障體係,形成全方位協稅護稅的格局。具體來說,在稅源戶管上要強化與國稅、工商、公安、街鄉辦事處的協作,盡量避免漏征漏管現象的發生;在納稅申報和稅款入庫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協作;在稅收稽查上要強化與審計、公檢法等部門的協作。同時通過建立稅收違法案件舉報有獎製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協稅護稅積極性。
(七)、實施納稅人信譽等級評定管理
納稅信譽等級評定是根據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情況,對其納稅信譽進行綜合評定,並分別采取不同稅收管理辦法,給予差別很大的稅收管理待遇。完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辦法,積極開展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工作,有利於納稅人依法納稅和稅務機關依法行政。在精細化管理工作中,通過“一查促管,管評互動”可以不斷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促使其納稅申報趨於真實,相應提高納稅人的納稅信譽度。在評定工作中要注意將每戶納稅人一定期間內申報錯誤率、偷稅率、違法處罰率等指標作為納稅信譽等級評定的主要參數,通過國地稅共同鑒定協商後,科學確定信譽等級。對依法自覺納稅的納稅人,采取開通辦稅綠色通道,辦稅直通車、一定期限內免於稽查等方式予以鼓勵。對納稅信譽差的納稅人實行發票代管監開、限量購票、增加附報資料和加強檢查監督等較為嚴格的監控管理手段。
(八)、注重稅源監控實效,拓展稅源監控深度
日常工作中把稅源監控與稅務登記管理、發票管理、申報納稅、稅款征收、稅務稽查管理等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準確地掌握稅源戶信息,提高稅源監控的工作效率和稅源統計分析預測水平。建立稅源信息資料庫,從納稅戶稅務登記開始全過程進行監控,把以稅收征管為主的靜態監控與以稅務人員為主的動態監控相結合,建立按行業、分類型、定參數的稅源監控指標分析體係,搞好數據分析,增強稅源監控的針對性。準確把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負變動規律,在全麵落實好稅收征管法規定的納稅人銀行賬號、財務會計製度、財務會計處理辦法、會計核算軟件備案製度的基礎上,通過對申報數據的加工整理,按照不同類型納稅人的特點,分別確定稅源監控管理的內容和標準。從而建立不同行業納稅人利潤率、稅負率等稅源監控指標。為有的放矢地做好稅源管理工作,市、縣級稅務機關可以從征管、計財、稅政等部門抽調部分技術業務骨幹充實數據處理中心,針對稅源管理工作中的熱點、難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數據分析,提出解決意見和建議,以促進稅源管理工作的持續改進和完善。
稅源是稅收的源泉,沒有經濟增長的保證,稅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成為一眼“死泉”。而如果缺乏有效的稅源管理,即使再充裕的泉水,也會在不經意間流失、蒸發、滲漏中逐漸幹涸、枯竭。隻有不斷提高稅收征管水平,把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理念融入稅源管理中,才能彙集涓涓細流,最終成為造福於民、用之不竭的高山大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