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要忘記最初的理想(1 / 2)

很久以前,有一湖泊,位於長江下遊區域,其湖不甚深、亦不甚大。湖位於長江邊一個城市的邊緣,與長江相距一段距離,雖不甚遠,卻無明顯河道或溝渠相通。湖泊四周風景清秀,素幽碧野,山巒鬱鬱,古跡累次,憑欄處望古歎今,靜思處怡然忘懷。

湖中有一魚,叫木龍魚,因其色澤暗淡、形若木質的樣子而被人形象呼之。木龍魚體型隨年歲增長而增大,最終能長多大,無人知曉,魚本身也不知道所以然,生命法則自然而長,往往難以追究,又何必追究。

木龍魚的視力不是很好,夜間看不清東西,於是養成早出晚息的習性。晨曦初微時,便遊出自己的“家”——他在湖岸石頭下找了個洞,習以為家——在湖裏轉悠一圈,尋找新鮮的可食之物,或跟著朋友四處逍遙。湖不大,他一天可以在湖裏轉幾個來回,重複的遊蕩、習慣而又老舊的線路,讓他感覺甚是枯燥乏味。木龍魚並不是不喜歡這個靜謐的環境,隻是感覺應該到外麵的世界——大的湖泊、長江、大海——去看看。“是的,我應該到外麵的世界去,這是我從小的理想,不能就這樣生活下去,永遠在這裏,像浮萍一樣漂了、沉了、爛了,自己都不知道生為者何、死何所道。我不能放棄最初的夢想,我要大海去”,木龍魚常常如此想,又好奇:“我的未來將會在哪裏,將會是什麼樣,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世界?”

也許每個人年輕時都有諸多理想——木龍魚也是這樣——在歲月的推移中,壯誌酬酬的理想,逐漸偃旗息鼓。很多理想漸漸淡出心外,當然又冒出新的理想。後來,發現曾經如此努力立下的理想依然無法實現,但卻根深蒂固的存在心底,像胃底的東西不小心反出來,便一陣心酸、慚愧、而又無奈。

一個中午,木龍魚自由的遊蕩,他看見一條金光魚不停的跳躍,便遊過去,方曉得金光魚在接遊人拋下的食物,便道:“金光魚,看到你這麼快樂真讓人欣慰,你的生活真讓人羨慕。”

金光魚停止跳躍與翻轉,遊到一邊,並排著木龍魚,道:“這是我的生活,每天中午,看到遊人近了,我們就聚攏過去,而他們看到我們就會拋下食物,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由、美食和運動。”“如果有一天,遊人不來了,你怎麼辦”,木龍魚不假思索的說。

“那不可能,他們不來,我們吃什麼呢”,金光魚驚訝的叫道,奇怪地看著木龍魚,過了一會,耷拉著尾巴,掃興的說:“如果他們不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從來沒有想過”,接著樂觀而又歡快地道:“也許……也許他們過了一天會來,你為什麼這麼問?”

木龍魚沮喪的說:“我在這裏不受歡迎了”——金光魚打斷道:“不會的,我們很喜歡你,你這麼敦厚,給人種安全感”——“前幾天,我看見一條烏魚追捕小青魚,我上前去阻止,用尾巴甩了烏魚,現在烏魚反說我吃了青魚,他來阻止,卻被我打傷了,大家都在厭惡和躲避我。”金光魚心神不定地道:“那你可以尋出青魚,讓他告訴大家事情的真相。”木龍魚看出金光魚害怕的深情,自覺地往旁邊遊,稍微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哀歎道:“我沒有找到那條青魚,也許躲起來了,也許被烏魚吃掉了,我想了幾天,感覺還是離開這裏比較好。我想換個生活環境,在這裏天天如此,感覺毫無生機,時間久了,進取的心和原有的理想都會消磨殆盡的。”

突然的離開往往會讓相互存在的群體感到不適、難過和留戀,即使他們之間本然的陌生。金光魚差異道:“你離開這裏,那你去哪裏呢”,停了一會,突然又道:“你走了,我們怎麼辦”,金光魚意識到最後的話毫無意義,隻是本能的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