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曉為何而活,方可承擔生活(1 / 3)

第一章 知曉為何而活,方可承擔生活

一個人知道為何而活,方可承擔任何一種生活

想想二十三四歲的年紀,我在做什麼呢?

那時候剛剛畢業,不知天高地厚,對社會的不公憤憤不平,對厭惡的人不屑一顧,麵對挫折不堪一擊,麵對質疑橫衝直撞。結果吃了虧、中了計、栽了跟頭,躲起來號啕大哭,也崩潰得不知如何走下去。

那時候的自己年輕氣盛,而恰恰也是這份年輕氣盛讓自己落入生活的陷阱,從而摔得頭破血流。我們總要用很多年學會這個道理:不管當下遭遇怎樣的挫敗,麵臨怎樣的困境,隻要還有重來的勇氣,有不顧一切的信念,有微笑達觀的態度,就會讓人不那麼落魄,連狼狽都變得可愛起來。

多年前開始寫文時,我隻是一個文筆還算不錯的愛好者,但每周五篇隨筆的練習讓我提高了寫作能力。早期我寫的東西遭受過嚴厲的批評和否定,我真的不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拿出來給人看了。那我應該視過去不完美的作品為汙點嗎?不。因為在當時我已經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最好。

重要的是,當我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承擔起任何一種生活,而不至於陷入某種虛假的幻覺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那些過往的經曆正一點點塑造著我們。麵對層出不窮的打擊,一個人可能越挫越勇,也可能自我懷疑,他可能會想:我天生就不是做父母的料吧?我天生就不適合做這份工作吧?我天生就不擅長跟人打交道吧?甚至,我天生就運氣不好吧?可是,先不說是自己的胡思亂想還是事實如此,不完滿本身沒什麼不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所有事。

一個人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覺得自己拚盡了全力還是看不到希望。因為有期待,所以會失望。

可是,我覺得人們痛苦,是因為找不到做這件事的意義。隻有知道自己受過的傷、流過的淚、經受的打擊意味著什麼,才不會再對此抗拒,才會真正的快樂,為了那個最後的目的,心甘情願。

我結識過一個雜技演員,他要徒手把鋼筋弄彎,或者承受三個雜技演員站在頭上,“那種疼痛好像深入我的手指和肩膀,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痛苦,我則不然。痛苦無法擊敗我,無法定義我,但我仍有所感覺。有沒有感覺是不同的。一個人的自由在於他在感覺之後的選擇,否則隻能是被某種單一力量驅動著行為的木偶人罷了。”他這樣說,“為了我熱愛的,我願意付出一切。”他早已在業界小有名氣。

還有我的好友阿蘭在17歲那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左腿,她承受的是身心的全線崩潰。“生活還得繼續向前,我必須將以前的阿蘭放下,學著適應和接納新的阿蘭。” 她拿出一張照片,指著其中一隻海鷗說,“它是群體裏唯一一隻隻有一條腿的海鷗,可它依然飛得很開心。”“那它飛的累不累?”“不累。它的翅膀是好的,所以它飛起來很安全,反而站著比較累。”阿蘭也已起飛,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我們的人生布滿障礙,那些苦難與厄運看似是生活的終結,但也正是想象力和傳奇開始的地方。

磨難不是深淵,它是一塊頑石,我們可以將它打磨成美玉,也可以將它視為壓垮自己的負擔,它本身是沒有好壞的。我克服它了,因此成長,它便是好的;我克服不了,一蹶不振,它便是不好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對待它的態度。

那些迷茫、糾結和挫敗,我希望它不是一場熱鬧而已,我們總得有所長進,才不算辜負了這獨一無二的歲月。也許我們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至少可以控製它不要變得更糟。生活看起來無能為力,卻不是無所作為。關鍵是我們短暫的苦難是否有意義,沒有什麼是平白無故的,它的最終是為了你好。當我們明白這一點,苦難反而會成為生活的饋贈和機遇所在。

從現在開始,試著用“經曆”替代“磨難”吧,這是放下偏見的第一步。磨難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果,它隻是一次經曆而已。漸漸地,當我們習慣這種“經曆”時,是與它和平相處的一步。當我們理解“經曆”的意義時,是與它建立聯係的一步。當我們明白生活的本質時,是擁有與世界相處能力的一步。從此,再無雨天,總是彩虹。

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不是體現在一個人獲得了什麼,而在於要勇於付出代價。薑文出來就是男一號,葛優從龍套跑起。我們都知道找到起點之後會有巨大的飛躍,那在起點之前呢?如果一直找不到起點呢?是不是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佩服和欣賞的是那些被命運一次次打倒卻又一次次站起來甚至打敗命運的人,卻看不見一帆風順的人的成績並覺得他們本應如此,為什麼?因為後者付出的代價不夠,而前者勇於接受了兩個字:困難。正是這萬般磨難,才讓一個人的成就變得有價值,有了觸動人心的力量,因為這是生命與這個世界的直接對話,正麵對抗。在這個過程中,不甘、不堪、掙紮、快樂,都是生命最純粹和最本質的反應。在磨難中,才能看到生命的張力和本來的麵目,懂得人之所以為人。這種獨自麵向全世界的突圍,會讓一個人獲得悲憫情懷,因為他會懂得人類多麼脆弱,人生多麼艱難,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跡!

當我試著將自身的處境放置於整個人類社會,甚至整個宇宙係統中,卻發現,我想要的生活,不單純是一個數字、幾個人或者哪個高度,而是一種狀態,讓我熱愛且享受快樂的狀態。比起賺多少錢、跟一個怎樣的人結婚或者取得怎樣大的成就,這個狀態其實更容易找到,也更容易達成。就好像一束光離得太近會刺眼,隻有射向更大的空間才會柔和下來。人們憑借得到渴求之物來自我完善,所以,永遠不要停止發問:我為什麼而活?

當我要過安穩的生活,就可以擺脫世俗的影響;當我要過富有激情的生活,就可以抵禦現實的考驗。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原來笨蛋真的可以贏世界

《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誰是笨蛋”的遊戲是這樣玩的,你說我是笨蛋,我也指自己是笨蛋,我贏。我說你是笨蛋,你指自己是笨蛋,我輸。當你說我是笨蛋,我反駁你才是笨蛋時,我也輸。遊戲的關鍵在於破除執著,以平常心對待外界的評判。隻有心自在了,才能活得自在。

看,這個世界,真的可以笨蛋贏世界。

我們常常會抱怨:他太令人生氣了,因為他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觸動了我們的某根神經。但如果仔細檢查,你會發現,真正讓人生氣的並不是對方的言行舉止,而是我們內心太敏感、太執著。外界的評價和反應,其實並不會對一個人的生活有實質性的破壞,隻是人自己無法放開對方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將它放大為一件對自己頂頂重要的事,從而形成執念。

執念一起,萬般皆是怒。很多時候,一顆包容的心,是我們對自己的善待。

一個朋友突然宣布要跟男友分手。“你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我心生不解,畢竟他們如此相愛,隻希望她不要因一時衝動而後悔。

“不,沒有誤會。我們的確相愛,可是我無法容忍他邋遢的生活習慣,更無法容忍他的不思進取。我受不了了。”

不論如何安慰勸解,最終二人還是在眾人的唏噓中分開了。我分不清她是解脫還是失落,隻是她眼角隱隱有淚光。

說到底,人都是自私的。她這麼做未嚐不是自己的固執在作祟,對方也許隻是把腳放在桌上,可能都會成為分道揚鑣的理由,卻不肯看看對方的好。哦,你說這樣做也是為了對方好。的確,我們總有很多看似非常合理的理由,卻掩蓋不了推卸責任之嫌。撥開那些被語言包裝的外衣,內裏其實很單薄,不過是一念的執著,一個小心思的作祟,就舍棄了更加重要的東西。因為不想麵對自己的問題,不想承認自己的弱點,不想做出妥協,更不願有所付出和努力,便采取最簡單的方式:放棄。

再見女友時,她一臉憔悴,“我錯了。我當時為什麼那麼固執,那麼不聽勸。我後悔了,那些根本就是小問題,我隻是想刺激刺激他。我愛他啊,可是我為什麼親手推開了他?”

我們總是覺悟得太遲,卻忘了,不管你是何初衷,你的所想未必是對方所需,你的心意也未必能夠傳遞給對方。

就像一個有潔癖的人,他不能容忍一絲髒亂,所有的東西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所在的空間必須一塵不染,某一天另外一個人不小心弄髒了房間、弄亂了桌麵,他一下子就火了,義正詞嚴地斥責對方這樣做是非常不道德的,應該怎麼怎麼做。

我們用很多“原則”將執念合理化,然後再用這些執念將世界分割成一個個棱角分明的格式化空間,所有觸犯到我們近乎苛刻的底線的人,都將承擔我們的評判和回擊。我們的敏感是對外的,對自己則習慣寬容,卻忘了,在我們用尖刺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痛。

對別人評頭論足,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我們議論陌生人的行事風格,鄰居家疏於管理的花園,朋友在公眾場合的喧嘩,等等,我們時刻都在批判別人,卻從不做自我批判。我們把錯誤歸於其他人身上,如果對方無視,我們相信,是他們不識好歹,失之在禮。

人們特別擅長以善意之名把自己的方式強加於對方,就像前麵的女友和有潔癖的人,隻不過前者選擇了放棄,後者用言語發泄,卻都認為是因為“別人的原因”,自己才不得不這樣。

其實,根本無關別人,是我們自己不願放過自己。事情本身並不具備讓人做此反應的因素,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這樣做。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執著於那些小缺點和“為了他好”的想法,我們會誠實地同對方溝通,共同解決問題;如果不是有潔癖,我們就不會對一個相交至深的好友惡語相向,而是一起度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用強硬的外殼掩蓋內心的脆弱和敏感,再用這外殼對抗整個世界,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原來,這殼如此易碎。

所以,我們一天學不會放開執念,一天學不會擴大胸懷,就一天得不到安寧和輕鬆。因為到處都是激起我們情緒波瀾的“石子”。哪怕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到了我們這裏,也會被放大數倍,甚至被上升到關乎道德人品、生死攸關的大事。可是,我們想從自己的執著中得到什麼呢?自己總是對的的幻覺?還是教訓人的快感?那實際又得到了什麼呢?永遠出走了的愛人,無法持久的友誼……答案很明顯,執念帶給人的絕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們以為的聰明不過是自作聰明。

薩特說過,他人即地獄。有人解讀為“痛苦的罪魁禍首是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至此,我們的生活便充斥了各種不滿,我們抱怨別人不懂我心,抱怨別人不中我意,抱怨別人做事的方法不對,抱怨別人不懂察言觀色,抱怨別人對我們不夠尊重,別人從發絲到腳尖都充滿了讓我們怒氣衝衝的因子,然後我們便真的不快樂了。怎麼看怎麼像是自找的痛苦啊!

可是,我們無法控製會遇見什麼樣的人,更無法讓所有人都一樣。人與人在行為處事上的差異注定了會產生很多分歧甚至矛盾,關鍵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你的態度。“他人即地獄”,不是說我們痛苦的罪魁禍首是別人,而是說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在於我們對待別人對我們的態度的態度。

任何一點不同,都可能冒犯一顆敏感執拗的心。

那麼,還有一個選擇,相互理解,放下執念;學會包容,不必敏感。

對於很多事,比如吃什麼,幾點睡覺,如何打理家務,有什麼愛好……這些別人家的事,最好不要去過問,因為根本與己無關;哪怕有所影響,無所謂就好了。對立是需要雙方參與的,如果我率先退出戰場,那麼衝突也就不會發生了。

沒有任何外部因素應該具有激怒人的作用。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但無權幹涉別人。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換位思考一下,我會願意別人對我指手畫腳嗎?本來每個人就是不同的啊!

有時,“難得糊塗”才是一個人內心逐漸強大的開始,是一個人慢慢成熟的標誌,意味著他開始麵對自我的不足,開始接受生命中的不如意甚至是痛苦,而不再靠對外界的發泄偽裝自己的怯弱了。

這當然不容易。因為人人都不想要痛苦,而那些跟期望背道而馳的行動恰恰是令人難受的源頭之一,所以人們總試圖讓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說我不愛聽的話,不要做我不接受的事,如果習慣不一致,你改就對了。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對的,所有跟自己不同的都是錯的,所以,隻有對方應該妥協。

隻是,哪怕覺得自己是對的,不代表別人就是錯的。更何況沒有人能永遠正確。最讓人懊惱的就是,事後發現自己怨錯了對象,冤枉了好人,把最惡毒的語言給了最親近的人,把最不堪的一麵給了無辜的人。並不是其他人做了什麼讓人痛苦,是人們自己讓自己痛苦。那些執著和習慣,當他們遭遇反彈,就會不堪忍受。這痛苦,是自找的。

就像“我是笨蛋”的遊戲,每個人都認為別人是錯的,到最後便沒有人是對的了——原來大家都錯了。隻有一個人真正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並開始麵對自己的弱點和傷痕,才會放下執著,才會懂得妥協,接受彼此的差異,進而贏得相互理解。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生命有限,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所有試圖同化他人的嚐試都注定失敗。與其把時間花在抱怨他人或者改造別人上,不如好好審視自我,努力完善自己。抱怨,根本於事無補,甚至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或許,我們要接受的第一個弱點就是,我的心太過執著和敏感。我們都希望避免痛苦,但走錯了路。隻有理解了別人不是造成自身痛苦的原因,才能真正把眼睛放在找尋痛苦的根源上。這個根源就是自己的心:一個人如何看待一件事,它就會如何回饋他。我覺得它是無關緊要,它就真的無關緊要;我覺得它是一件好事,它便能教會我一些東西;我覺得它是生活對我的折磨,它隻會讓我更加痛苦。

所以,放下吧!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讓你現世安穩的,是心中那點不滅的熱愛

很多人都對“天才”或者“牛人”有一種天然的崇拜,我倒沒有太大的感覺。可能因為我的成長環境中一直不乏“天才”,便少了一分好奇和興趣。

我最欣賞的是,那種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堅持自己某項特質的人,比如繪畫,比如攝影或者音樂,他不一定要非常精通,甚至不需要很多人知道它,重要的是,他能夠憑借自己這點對熱愛的堅持活得安穩。因為我發現,這種人不會對生活有太多抱怨,也不會依附於某個人,更不會偏執萎靡,他們就像被時光打磨過的玉石般溫潤,讓人舒服且生出好感。

一個好友在畢業後就選擇結婚,成為家庭主婦。大學裏,她是屬於那種走到哪裏都光芒萬丈的人,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和熱愛,哪怕醫學院繁重的課程讓大多數人疲於應對,她依然能擠出時間畫畫、攝影,並且不時見諸報端。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即使在父母反對、課程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熱愛,足以打動任何一個人。

隻是再見麵時,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我問她,“微博上怎麼不見你更新攝影和繪畫作品了?”

“沒有時間啊!現在整天圍著孩子打轉,哪還有工夫和心力搞那些?反正我也不指望它生存,不弄就不弄了吧。”她隨意地答道,似乎再正常不過。

我還是覺得可惜。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荒廢自己的才華?我相信她大學時絕對比現在更忙更累,畢竟她現在不用工作,又有保姆和父母照應。她不單單輕易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更是放棄了對生活的熱愛。

果然,之後的談話她一直在抱怨,抱怨孩子難帶,抱怨丈夫不體貼,抱怨生活沒意思,抱怨現實毀了她的藝術夢想……我真想大喊一句:你明明可以繼續曾經的愛好,或者重新找一個熱愛的東西,這樣你的生活至少在你為之投入的時候是滿足的、是快樂的,你也沒那麼多時間去抱怨了啊!

我建議她,“你為什麼不試著找點事情做,轉移一下注意力呢?當年,你可是咱們學校的才女啊。”

顯然,我們已經沒有共同話題,思考方式也完全不同,她依然不忿地說,“我得好好經營我的婚姻啊,現在男人麵臨的誘惑那麼多,小孩可能遇到的危險也那麼多,我必須時刻盯著,才不會出錯啊!”

但是門羅也是一個家有四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啊,她依然可以在瑣碎的生活中找到喘息的時間,在寫作的世界裏發現自由、獲得平衡,就像她說的,“這其實是在保護自己,這麼做會讓你覺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規矩和習慣,就沒有什麼可以打敗你。”我並不在乎她是不是得了諾貝爾獎,但我欣賞她的堅持和追求。

你看,這就是是否堅持自己的特質對生活的影響所在了。堅持自己特質的人往往非常篤定,因為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她都可以在自己的特質中找到存在感,甚至成為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的自保手段,這會讓她覺得安全並且獨立;而一個內心沒有追求和熱愛的人,她存在的方式隻能依靠外界,像是一份工作、一個老公、一個孩子……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某個特定的東西上,她的所有情緒都因它們的變化而變化,又因為外部因素往往並不可靠,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她便不得不為這種可能擔驚受怕,再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而這種疑神疑鬼和小心翼翼又會反過來讓她的依賴對象無所適從,從而加速對方的離開。

要想在這個不斷變化和充滿不如意的世界上活得安穩,一個人必須得堅持點什麼。沒有人能做到無所不能,隻是他們一定有點什麼仰仗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失敗。這才是對抗這世界不好的一麵的方式,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憤世嫉俗,而是日複一日不動聲色的堅持和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隨心所欲。為生存掙紮的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好,接受一份並不喜歡但是高薪的工作;不婚主義者也可能因為父母的壓力和期待,不得不找一個合適的人結婚生子……很多人在現實的壓力下妥協,消磨掉最初的激情,就此度過一生,就像從來沒有活過一樣,因為往後的日子裏他再也沒有感受過發自內心的滿足、快樂和幸福,甚至連痛苦和傷心都顯得不那麼真誠。隻有少數人,依然想方設法去建立獨屬於自己的“烏托邦”,在這裏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安穩,在這裏安放自己的純真和理想。他也會因此對這個世界寬容得多。

現在的我也學著如何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我不想成為一個隻會工作卻不懂善待自己的“殘疾人”,我不想成為一個整天被事務糾纏卻不懂排遣的“怨婦”。我每天盡職盡責地完成工作,業餘時間看看書寫寫字,做自己喜歡的事,二者互不幹擾,各自存在。工作為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這點愛好則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我不再怨天尤人,不再茫然無措,哪怕工作再辛苦,哪怕生活無法萬事如意,依然可以通過寫作尋找慰藉,在這裏,我是絕對安全和有把握的,我以此“抵禦”那可能讓自己陷入糟糕情緒和悲慘生活的可能。

一個人處於什麼位置,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隻是敢不敢堅持自己內心的渴望。要知道,永遠沒有讓人失望的世界,隻有一顆絕望的心。將我們同其他所有人區別開的,除了名字,還有就是這點對熱愛的堅持了。它讓我們免於淪為人雲亦雲,它讓我們不必被這個世界裹挾,它讓我們不會渾渾噩噩度日,而是由自己做主,踐行內心真實的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生活因此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所以,親愛的,獨立、勇敢、真誠,內心強大且驕傲地活著吧!堅持心中那點不滅的熱愛,你會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安穩。

在變化中,生活才成了期待的樣子

我的一個叔叔經營著一家小照相館,他主要靠衝洗膠卷來賺錢。在數碼相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甚至作為唯一選擇時,他還一直堅持做這行,直到有一天發現膠卷已經絕跡了。他想轉去賣數碼相機,可是為時已晚,因為大家已經開始用手機拍照。他想都沒想過會這樣:自己的營生沒有了,不是因為經營不善,不是因為懶惰投機,而是因為這個行當消失了。

叔叔在不知不覺間被這個世界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每天,我們都在切身感受著時代的迅猛發展,更快捷的手機、更強大的電腦、日新月異的技術、令人目不暇接的新產品……科技似乎有無限的潛力。大多數進步確實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但繁華的表象之下可能是無人知曉的巨大犧牲和代價。就像溫水煮青蛙,人們對外界的緩慢變化往往很遲鈍,但變化累積的最終結果卻可能致命。如果無法跟它同步,便注定淪為炮灰。

就像我的叔叔,生意失敗後,他失去了一切。

那時我就懂得,改變是我們不喜歡甚至抗拒的事,但誰都阻止不了改變的到來。要麼適應變化,要麼落後於他人。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某種不確定的因素,麵對變化,不得不做出選擇。

是否要放棄現在的生活隨外調的男友遷居外地,是否要接受一份意料之外的任命,是否拋棄舊有的習慣迎接新的網絡社交形式,是否跳出舒適區開始接受新知識的洗禮,如何麵對朋友的突然離世,如何迎接新的生命降臨,如何處理真相之後的真相帶來的關係的重新界定,如何應對謊言揭穿後的混亂,如何應對一個人的告白和告別……生活總是充滿了太多的突如其來,要我們做出決定,甚至連逃避都不行。

但在決定時,我們往往並不清楚它意味著什麼。一個答案,隨之而來的是天翻地覆。可是沒有人能提前看到黑匣子裏麵是什麼,正在發生什麼,以及整個機製是如何運行的。我們隻能事後評價,結果可能更令人受傷,也可能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