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拓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領域(1 / 2)

不斷拓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領域

農村改革的成功使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確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加劇了人地矛盾,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業領域大量剝離,而狹小的農業空間無法滿足農民的致富要求,走向市場、走向城市就成為必然。然而,由於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程度的局限,城市無法提供足夠的農民非農就業空間。要不斷拓寬勞動力轉移的領域,必須深刻認識人口轉移的規律、人口轉移的客觀條件,探索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

一是深刻認識人口轉移的經濟社會動因和特點。人口轉移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口轉移的經濟社會動因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麵:一方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必然尋找農村以外的發展空間,促進農村人口向外轉移。另一方麵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城鎮良好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條件,可促進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和勞動收入。創業驅動、產業推動、社會關係變動和城市魅力拉動,加速著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人口轉移又為城市容量的擴張和功能的提升提供了條件;人口的轉移特點。就近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就是由農業產業領域向非農產業領域轉移,這是人口轉移的主流。同時,還存在區域之間、城鎮之間的交叉轉移;人口轉移的基本形式。因進城經商、做工,穩定就業而形成的人口轉移是主要途徑。因分配工作、計劃招工而形成的人口轉移;因入學、參軍、結婚、投親形成的人口轉移。因大規模移民而形成的人口轉移。郊區農民因從業結構的變化而轉換為城市居民的轉移。認識人口轉移的經濟社會動因和轉移特征,有助於促進人口的有序轉移和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是科學分析人口轉移的客觀條件。人的獨立的、自由的、平等的社會地位和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人口轉移的先決條件。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非農產業的發展是人口轉移的根本條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非農產業和工業向城鎮集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吸納轉移人口。二、三產業的發展是人口轉移的物質基礎,城鎮人口的增加也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為第三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二是城鎮容量的擴大和城鎮功能的提升是人口轉移的必要條件。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必然要求以城鎮容量的擴張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來承載新增人口。三是社會管理體製的變革和社會的法律保障是人口轉移的社會條件。因此,不斷理順管理體製,提高社會服務、社會保障水平,實現進城人口在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社會保險、法律服務、社區服務及子女入學、參軍、就業等方麵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是人口轉移的重要條件。四是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人口轉移的決定性因素。隻有思想觀念、文化知識、生產技能、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相對較好的人口,才能率先贏得城市就業的機會。

三是擴大就業的產業領域,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建立農民非農就業的時常機製,提供非農就業的社會保障,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現階段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就要加快現代農業的步伐,發展非農產業,加快二、三產業和城市化步伐,提高農民工素質,改善就業環境,不斷拓寬農民非農就業的新途徑。

(1)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速農業非農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建設,增加農村經濟非農產業就業的新空間。就地就近就業,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是現階段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途徑。數以億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或束縛在土地上或湧入大城市,必然成為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農民工異地長途跋涉、勞動成本高、勞務收入偏低的情況下,加速小城鎮建設,鼓勵農民工在創業中就業,實現剩餘勞動力的就地就近非農就業是比較現實的選擇。因此,立足農村經濟非農產業的發展,加速農業產業化、城鎮化步伐,拓寬農民非農就業的空間,就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加速農村經濟非農產業的發展,就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優勢,加大經濟技術投入,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發展現代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勞動力,而是社會的生產方式,把億萬農民封閉在大山裏,滯留在土地上,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加速農業投資的原始積累,發展非農產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不僅可以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壓力,而且可以拓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產業空間,必然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就平涼而言,必須圍繞果、菜、畜、草等特色農業資源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產業。產業鏈條的延伸,可以有效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非農就業空間,滿足農民就地就近非農就業的發展需求。

(2)調整產業結構,加速二、三產業的發展,擴大農民非農產業就業容量和就業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和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置換身份、城市就業、異地轉移,成為新時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新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麵,隨著農民積累的增加,農民進城務工、農民棄農經商、農民投資興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麵,城市經濟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在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就業領域的同時,有力地加速了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因此,要從工業化、城市化戰略的高度認識農村剩餘勞動力異地轉移、城市就業的產業發展問題,加速地方經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引導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開辟農村剩餘勞動力異地轉移和非農產業就業的新領域。加快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的步伐,要注重二、三產業向城鎮集中,避免分散生產力布局,促進生產要素在鄉鎮聚集和配置;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準確確定城鎮發展的方向和定位,把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工業型、商貿型、農產品集散加工型等,特色突出、競爭力較強的城市就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