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獅圖騰與吉祥舞獅文化

相傳,那是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了一種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麵獠牙,頭生一獨角。

這頭奇獸總是在除夕晚上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人們不勝其煩。因為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就稱之為“年獸”,大家便商議怎樣消滅年獸的問題。

有智者告訴大家,用竹篾與紙,紮成奇獸的形狀,塗上顏色,並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聚集精壯男子數十人,持鍋、樂器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在年獸出現時就進行敲打。

大家埋伏於一橋下,此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人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必然驚駭,就會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再出現了。

為了慶祝驅趕年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人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逐漸便形成了一種習俗,在很多地方流傳下來。

後來,在我國有的地方又出現了關於獅子的傳說,但人們並沒有見過真正的獅子,隻知道獅子是獸中之王。人們想獅子既然是獸中之王,就應該非常勇猛,不僅能夠驅趕年獸,還能夠驅趕一切妖魔鬼怪。

於是,有人建議把驅趕年獸的習俗改為舞獅。從此,驅趕年獸的習俗被賦予了新意,那就是不僅為了驅趕年獸,還驅趕瘟神和一切妖邪。獅子也就成為了勇猛的代表,是吉祥的象征,人們最先把舞獅習俗叫為“舞聖頭”。

人們為什麼把驅趕年獸改為舞獅呢?其實,我國曆史上並沒有獅子,古代世界上隻有非洲、西亞和南美產有獅子。南美與我國遠隔重洋,古代交通無法交往,而非洲要進入我國必須經過西亞,且海上交通又較晚,因此獅子傳入我國最有可能的通道隻有西亞。

那是我國西周時期,我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裏麵有西周第五個君主周穆王架八駿西遊的故事,有句話說:“狻猊野馬,走五百裏。”後來的東晉著名訓詁學家郭璞在注釋時指出:“狻猊,師子。”這裏的“師子”就是獅子。

周穆王是個喜歡暢遊天下的君主,《穆天子傳》裏說周穆王向西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並在吉日甲子送很多禮物給西王母。西王母第二天在瑤池為他舉行宴會,並舉行了歌舞。事後,周穆王西行翻越帕米爾高原,抵達了後來的吉爾吉斯大草原等地。他西行很遠,見到過“狻猊”這種動物。

我國漢初古籍《爾雅·釋獸》中已有“狻麂如貓,食虎豹”的記載。因此,獅子傳入我國早於漢朝。這裏的“狻麂”就是狻猊。

在我國新疆博物館有一個獅型金牌飾,為我國所知最早的獅型藝術品,據考古斷代為戰國時期文物。此物長20厘米,由烏魯木齊南山礦區阿拉溝古木槨墓出土,金箔打壓製成,呈淺浮雕狀。獅張口睜目豎耳,雙前足上舉作撲食狀,鬃毛卷曲,細腰,後部反轉上卷,尾與鬃相連。身飾弧線條文和圓渦紋,整體作奔躍咬噬狀。此文物的發現,足可說明戰國時期獅子形狀的藝術品就傳到我國新疆地區了。

從那時起,我國關於獅子的紀錄就越來越多了,知道獅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人們還是沒有見過真正的獅子,認為獅子簡直就是神獸,都充滿了敬畏之心。

人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氣氛。在舞獅時候,還配以鑼鼓等樂器,並伴隨一定節奏。後來,逐漸發展成在迎神賽會上也舞獅,用作參神拜戶,其意思是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環境安寧,五穀豐收。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溝通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我國古代就有扮獸作戲演出的方式。漢武帝通西域,與各國結邦,當招待各國特使來訪時,就以歌舞侍候,演員戴麵具,扮鳥獸,載歌載舞,以示歡迎。然而,各國嘉賓觀看扮獸,獨缺獅子,原因是當時我國未發現獅子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