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治理洪水的傳奇英雄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當時的帝王堯開始起用鯀治理洪水。

鯀帶領人們築壩修堰,費了9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也就是後來的山東蓬萊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於羽山。

舜繼承堯的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舜就命令鯀的兒子,同時也是當時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

禹,名文命,字高密,號禹,禹是夏後氏首領,傳說他是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是鯀,母親是有莘氏女修己。

禹接受任務以後,率領伯益、後稷等一批忠實的隨從,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從冀州開始,踏遍大地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製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開始治水。

禹視察河道,發現自己的父親鯀治水無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根據水流規律而因勢利導,而隻是采用了築堤截堵的辦法治水,這種辦法的缺點是,一旦洪水衝垮堤壩,便會前功盡棄。

因此,禹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引流,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我國最早的國別體著作《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

禹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人們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經過13年的努力,禹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了大海,治水終於成功,根治了水患。

有傳說認為,當年的水災都是因為天上的水神共工造成的。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凶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他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人們,把人間弄得一片汪洋。

禹找到共工,勸說他不要再呼風喚雨和發洪水坑害人們。但是共工根本不聽禹的好言相勸,還反駁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什麼關係?”

禹不願再理共工這個靈魂低劣的壞神,隻好水裏來,水裏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於是,中原一帶的洪水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處亂竄。因為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了。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人們驅逐共工。

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人們一起出戰。由於共工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大家一聽說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整整大戰了一個月。

禹帶著人們輪流上陣,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來,倉皇而逃。但大禹窮追不舍。共工眼看自己在劫難逃,便向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也不發水行惡了。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禹率領大家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地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這樣一來才治理好了水災。

後來,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

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鑿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們從事勞動。

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他一心為公,具有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

後來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所著《韓非子·五蠹》記述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

由於禹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膚曬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布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發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

人們見了紛紛心痛流淚。因此,後來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禹治水的動人故事。

傳說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他就離開了妻子,重又踏上了治水的道路。後來,他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呻吟,隨後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人們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禹的妻子正抱著他的兒子啟教兒子朝爸爸揮手,讓兒子叫禹為爸爸。此時正是治水忙碌的時候,禹雖然看到了妻兒,他也隻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繼續忙著去治水了。

禹第三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已經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禹往家裏拉。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兒子,水災尚未治理好,沒空回家,就又匆忙離開了,還是沒進家門。

禹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這段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後來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關於禹的神話故事還有很多。嵩山還有個傳說,說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與妻子塗山氏女嬌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

由於軒轅山山堅石硬,禹想用神力開山,他就搖身變成了一頭大熊,運用功力,一會就掀掉了半座山。當他正幹得起勁時,一塊劈山時崩裂的石頭砸到了皮鼓,禹的妻子聽到了鼓聲,誤以為是禹發出的信號,便連忙燒火做飯。

當女嬌拖著懷孕的笨重身體到山上送飯時,她東張西望卻不見禹的蹤影,隻看到了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奮力挖山,把她嚇得扭頭就跑。

禹回頭見是妻子,就跑上前去迎接妻子,卻又忘了還原成人形。女嬌見大熊向自己跑來,一急之下,頃刻間化作了一塊巨石。

禹見妻子變成了大石頭,才猛然想起自己還沒有變回原形,他傷心地抱著石頭大哭,眼淚流到石頭上,浸透了石頭,石頭裂開了,裏麵傳出來孩子的哭聲,禹的兒子誕生了。

禹為了紀念妻子,就給他的兒子起名叫“啟”,也就是“石頭裂開”的意思。於是,後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

西漢武帝遊覽嵩山時,也被這個傳說所感動,就下令在嵩山修建了啟母廟。雖然後來啟母廟蕩然無存了,可是,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塗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

由於禹治水成功,當時的帝王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了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不久,又封禹為伯,把夏作為禹的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了頂點。

人們都稱頌他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

帝王舜稱讚禹說:

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

你從來不當麵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啊!

舜在位33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了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了禹。17後,舜在南巡中逝世。3年治喪結束後,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城,將帝位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

當時,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於是,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繼承了天子位,以安邑作為都城,也就是後來的山西夏縣,並定國號為夏,改定曆法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人們謀利,他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人們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

隨從問禹:“罪人幹了壞事,您為何可憐他?”

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儀狄造了些酒,當了帝王的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他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飲酒而亡國的。”

禹想把大地上的情況都了解清楚,就命令兩個神將丈量大地。禹把自己治理下的國土分成9個州,就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他還調查了九州民間的疾苦和需求等。

後來,禹收集九州的銅,在荊紫山腳下,用自己出生地鬱山的煤炭將這些銅鑄成9個巨大的寶鼎。每個寶鼎需要90000人才能拉動,同時運走9個寶鼎需要九九八十一萬人。

禹把九州和各種毒蛇猛獸、魔鬼精怪的形象,都刻在鼎上,據說這些鼎後來就在洛陽化成九龍飛天而去了。

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遊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

禹仰天歎息道:“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呢?”

黃龍聽到禹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禹到塗山,在那裏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禹在帝位15年後逝世,廟號聖祖。大禹是後世人們對他的尊稱,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聖賢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