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些說法,將炎帝的出生與龍聯係在一起,即認為炎帝是一個“龍種”,因此身份尊貴,注定要成為君王。後來,炎帝果然登臨帝位,又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為人民造福。

民間傳說炎帝生下來時就具有龍的容顏,他的母親女登曾在寶雞薑水東岸的泉水中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去了。隨後,那眼泉水中出現了九條小龍,從此名為九龍泉。

據說,炎帝3歲時就曾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在炎帝將升天的時候,各處的龍王都爭搶著要把炎帝的肉體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湖南酃縣的龍如願以償,並在炎陵山下洣水河邊留下了龍腦石、龍爪石等遺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除了黃帝和炎帝外,君王與龍的淵源軼事還有很多。例如,“五帝”之二的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巡行天下,無比威嚴;“五帝”之三的嚳帝,“春夏乘龍”也是離不開龍的;“五帝”之四的堯帝,他的出生更與龍有著直接的關係,即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而感慶都”孕而生堯。

堯出生後,在唐地曾夢見自己“禦龍以登天,而有天下”,後來居然夢想成真,成為華夏部落的第四任首領。

“五帝”之五的舜帝,也是生成一副“龍顏大口黑毛”的模樣。他對龍格外鍾愛,給善於馴養龍的人賜姓為“董氏”,專設畜龍之官,並在聯盟議事會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龍為“納言”之職。

我國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禹帝,則與龍有著更為直接的關係。在禹出生之前,還是堯在治理天下,當時世間爆發了大洪水,人們的生活極為艱難。禹的父親鯀為了治理洪水,從玉帝那裏偷出了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叫做息壤。

結果這件事被玉帝發現了,玉帝對鯀進行了懲罰。據《山海經·海內經》裏記載:

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鯀雖然被處死,但是他的軀體三年都沒有腐爛。祝融用吳刀剖開鯀的肚子,立馬飛出了一條黃龍,這條黃龍就是禹。

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成功地治理了水災。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天問》中,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充分利用了龍:

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

東晉王嘉所著的誌怪小說集《拾遺記》也記載道:

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

從這些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神龍曾以尾掃地,幫助禹疏導洪水。這和應龍幫助黃帝作戰一樣,都是為了幫助能造福於百姓的英雄帝王,這正是人們喜愛龍的原因之一。

相傳禹對龍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但禹鎮定自若,說:“餘何憂於龍焉?”這一點也更說明了龍與古代君王之間親密的關係。

正式把皇帝稱龍是在秦代,秦始皇就被稱為是“祖龍”。到了漢代,又有劉邦稱龍體感應其母而生。漢代以後的曆代君王,也總是把自己和龍聯係在一起,從漢代到明清時期,各朝代以“龍”作為年號的就有20個。

總之,“人文初祖”與神龍的交融,雖然經不起自然科學的驗證,但是從社會學和民族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曆史的真實,是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五帝”與神龍交融在一起,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一種龍文化現象,受到後來各個民族的認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