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飽含火文化的燧皇陵
燧人去世後,人們又為這位聖人建立祠堂,修了陵墓,植了鬆柏,稱此陵為“燧皇陵”,並將它譽為“天下第一陵”,地址位於商丘睢陽。據地方誌《歸德府誌》記載:
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相傳為燧人葬處。俗雲土色皆白,今殊不然。
相傳,燧皇陵高大的墓碑上原有一隻金蚰子和一顆火龍珠。金蚰子每逢晴天夜深人靜就吱吱叫喚。火龍珠每逢初一、十五子時便閃閃發光,還伴隨著優美的樂曲。凡是看過的人都無眼疾,而且健康長壽。
據說,這是燧皇爺的兩件珍寶。後來,有人盜走了金蚰子和火龍珠,從此,商丘人再也見不到火龍珠的光輝,聽不到金蚰子的叫聲了。
在燧皇陵前,還有一段人文佳話呢!
在東漢光和七年,即184年,太尉喬玄病逝於京師洛陽,九月初七要在故裏睢陽城北五裏許安葬。碑文請誰寫呢?橋玄之子喬羽第一個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蔡邕。蔡邕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大師,曾任中郎,人稱蔡中郎。
橋玄生前視民如子,性情剛烈,但禮賢下士,謙恭清廉,子弟親屬中無任大官者,死時“家無居業,喪無所殯”,為世人所稱頌。蔡中郎對橋太尉更是無比敬仰,應橋羽之請,慨然應允,欣然命筆,一鼓作氣寫下了千餘字的太尉橋公廟碑文,高度讚揚了橋玄忠於職守,不徇私情的節操。
同時,對橋玄愛士親仁,雍容謙和的儀態尤為稱道。連在場的文學大家曹操也不由得拍案叫絕。
曹操與橋玄是忘年交,又因橋玄的兩個女兒才貌雙全更使他傾倒。所以,凡是橋家有事,曹操隻要聞訊,便急忙趕去。橋玄的喪事辦完後,蔡中郎和曹操都想遊覽一下睢陽名勝,橋羽對蔡中郎為父寫碑文正無以報答,便欣然答應,且親自陪同觀光。
蔡中郎和曹操在橋羽的陪同下來到睢陽燧皇陵,隻見陵塚碩大,數百棵千年古柏鬱鬱蔥蔥,上百通石碑林立,並有多通皇帝禦碑。三人邊走邊看,突然發現兩通無字碑。蔡中郎好奇地問道:“為何豎兩通無字碑?”
橋羽笑道:“先生有所不知,相傳千年前燧人顯靈,曾囑托宋國國君微子說,千年之後有兩位文豪來此,你可在我陵前豎兩通無字碑以待二君。微子距今已千年有餘,兩位又是文學巨匠,正合燧皇所說二君。二位倘若能題寫碑文,豈不圓了燧皇之心願?”
蔡中郎和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同聲道:“言之有理!”
橋羽便命書童捧硯,二人挽起長袖,手握巨筆,一揮而就。蔡中郎寫的是:“燧皇取火濟天下,功德蓋世昭日月。”
曹操寫了個“龍”字。二人不解道:“為何寫了個‘龍’字?”
曹操笑道:“我們是龍的傳人。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深秋,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
橋羽讚道:“言之有理。先生有此大誌,真英雄也。”
這兩方碑文和這個故事,一度被傳為佳話。
據史料記載,燧皇陵後來經過了多次重建,其中有大殿、東西廂房、石像生等,古柏參天,鬱鬱蔥蔥,但是這些建築後來都毀於戰火。1992年,由所在地睢陽區政府對其重修,主要修複墓塚,立燧人石雕像,及神道兩側石人、石馬等石像生等。
2003年8月,燧皇陵第一次擴建,方案交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至2004年12月,一期擴建工程順利完工,建成了石牌坊、石像生、墓塚、神道、門前火文化廣場等。
存留下來的燧皇陵布局可概括為“一軸兩點、前陵後園”。“軸”是指入口廣場、神道、神台直至墓塚的紀念性步行參觀軸線。“兩點”是指軸線東側的燧人氏博物館和軸線西側的休息平台。
神道分三節台階,每節台階的長度是33米,共99米,意為“九五之尊”。第一節台階高於平麵0.9米,此數中的9亦有九五之尊之意。第二節台階又比第一節高出0.9米。第三節台階又比第二台階高出0.9米。
陵墓的最高台階高於平麵4.5米。神道中央是火神道。在設計上,借鑒了我國古代帝王陵墓神道的做法。結合神道的抬升,作了一個寬約6.6米的中央跌水。並在跌水中央分層設置了9個“火泉”。
所謂火泉就是將可燃氣體從水下管道噴出並點燃,從而形成高度在3至5米之間變化的火焰。而且通過氣壓的調整,可以調節火焰的高度與色彩。同時在跌水泉與步行道之間設置了下沉的親水台階,以供遊人休息和近距離欣賞跌水和“火泉”。
整個“水、火”景觀的設計靈感來源於我國傳統文化中陰陽平衡的思想,通過水重火輕的特性,塑造火浮於水的“水火相溶”的奇妙景觀,在夜幕下,將會變得更為壯觀。
燧皇陵前有國家曆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所題“燧人氏陵”石碑一通。石碑後便是墓塚,高13.9米。一級台基81.9米見方,整個墓塚10043平方米。
關於燧皇陵中的龜馱巨碑,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龍生九子,贔屭是龍的第九個兒子,也是最霸道的一個,龍拿他沒辦法,後來便想了辦法騙贔屭。
有一天,龍對贔屭說:“你是我九個兒子中最疼愛的一個,你是不是想早日修成正果,如果是,你盡快到九江口去,因為那是集天地之精元的地方,你在那裏很快就可以修成正果!”
於是贔屭聽了父親的話到九江口,龍用很大的石碑壓在贔屭的背上,施上法力,這時贔屭才知道上了當,隻好在那裏鎮守九江口,而在我國很多的皇陵都可以看見這樣的碑,它的作用就是用來守護神靈的。
而燧皇陵中馱巨碑的贔屭頭特別光滑,因為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摸摸贔屭的頭,吃喝穿戴不用愁,摸摸贔屭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所以,到這的人都會粘點福氣再走。
由於燧人給人們帶來了火,修建陵墓之後,很多百姓為了紀念燧人都前來祭祀。在古時的商丘,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商丘燧皇陵一帶的村民有到陵前舉行“取新火”拜火儀式和“添新土”的習俗。
“取新火”儀式是由族長或族裏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帶領專人到各家各戶,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並向每戶收取一些舊灰、食鹽、糧食及其他食品,送到燧皇陵。
在燧皇陵前,由祭司殺雞酹酒,祭拜火祖,再把雞血和所有的舊火灰帶到陵後深埋,以示送走所有的災難、不祥。然後,用古老的鑽木取火方法取出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各家各戶都拿火種到陵前接燃新火,引火回家,以示引來吉祥。
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各戶都要獻上祭禮祭拜火祖。“添新土”即是當地老百姓一直把燧皇陵親切地稱為“老爺墳”。朝拜火祖燧人之前先從家中用衣襟、手帕兜一包黃土,撒到“老爺墳”上,算是給火祖燧人添墳掃墓、燒香磕頭,答謝敬拜,以盼火祖燧人保佑全家一年平安。
商丘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取火法,即鑽木取火法。當地的人用腳踩住一根長條木板,雙手夾住一根木頭鑽火杆,讓其頭部對準長條木板上的凹處,雙手用力來回搓轉鑽火杆,當鑽火杆的頭部與長條木板凹穴處冒煙起火時用艾絨點燃即可,也可以以此引燃草絨或黃銅紙卷成的黃色紙卷。
用火塘保存火種,火塘一般放置在堂屋中央或屋門兩側。火塘上有一鐵製盆狀容器,上麵長年保存火種。平時用核桃皮、玉米芯,火灰蓋在火塘上,火勢很小,慢慢燃燒。屋頂吊一根鐵絲係一鐵鉤,長年吊著一把水壺,燒開水沏茶飲水用。
火塘隨時可以點燃火種用,如抽煙等。火塘還有取暖、照明作用,做飯時加入柴草木料,火勢很旺。平時用火灰蓋住,暗火保存火種。如果需要攜帶火種外出,就用火媒子,也即火撚子、火紙卷或黃銅紙卷成的黃色紙卷引燃一端,讓火種可以較長時間不滅,同時方便攜帶。
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晚,商丘一帶的年輕人都要到野外“賽火把”,每村的男女老幼都要在村中的空地上觀看“玩鐵花”,這是商丘一帶祭祀火祖燧人至今保存的另一種民間習俗。
“賽火把”即是用每家用過的舊箅子,裏邊卷上麥秸,年輕人成群結隊跑到野外,一齊點燃玩耍,鄰村的人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村的火把多,玩的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