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表明從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於戰亂而中斷,基本形式、內容、範圍已瀕臨失傳。
為了恢複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由涉縣人民政府組織在媧皇宮舉行規格較高的公祭女媧大典女媧文化曆史悠久,內涵極為豐富。女媧文化中還有很多內容與生活中的禮俗、習俗有聯係。比如,相傳伏羲、女媧兄妹成親,由於害羞,女媧用草簾遮住臉,伏羲則用土把臉塗黑,兩人才入了洞房。涉縣的婚禮習俗中,新娘要蒙紅蓋頭,新郎則用鍋底灰把臉抹黑,這一習俗的起源就與女媧兄妹成親的傳說有關。
由於女媧創造了華夏先民,所以在涉縣人民心中她不僅擔當起了送子的重任,還要保佑孩子平安長大。遠近的青年男女結婚後,如不生育,婆婆大都要帶媳婦到媧皇宮來求子,媧皇奶奶“送子”後還要把小孩的“真魂”鎖在媧皇宮裏照看,不被邪魔歪道奪去,直到十三歲成人時父母再帶孩子來媧皇宮開鎖,把孩子的“真魂”領回家去。
開鎖時要由三個不同姓氏的人邊唱開鎖歌,邊用荊條拍打孩子,每人反複開鎖三次。唱詞多是保佑孩子健康、聰明的語言,比如:天門開、地門開,奶奶麵前開鎖來,頭上打打,精明伶俐,腳下打打,長命百歲。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鎖歌的內容也在變化,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開鎖歌歌中唱到:“開開鎖,心眼靈,來年考個博士生。”
開鎖儀式也是一種較早期的成人禮。據涉縣地名辦考證,涉縣的村名、地名很多與女媧文化有關,如彈音村與女媧造笙簧有關,磨盤山與女媧造人有關,桃城村與女媧教民種植有關等。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女媧創造了人類,是人類最偉大的母親,每當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重要歲時節慶日,人們都要到媧皇宮拜謁女媧,並把這些節慶當作女媧賜給他們的幸福和節慶歡樂。誇父追日的英雄壯舉
那是在遠古時期,由於人們的生產力十分低下,隻能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同時,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食物來源也不充足。因此人們生存需要逐水而居,經常不斷遷徙。
那時,森林中居住了一個叫誇父的部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族群日益壯大。但是,原有的森林被砍伐得越來越少,果實也越來越少,各種生活物資日漸匱乏。
麵對這種狀況,部落的人們便想推舉一個人出去尋找新的生活環境,選好之後,再將整個部落遷徙。而且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太陽在生產生活中起的關鍵作用,它是人們所必需的光和熱的來源,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的關鍵。
人們看到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於是認為在太陽落下的禺穀裏,陽光一定是最充足的,對於因資源不足而麵臨困境的人們,遷移到那裏去必定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於是,誇父便帶著大家的希望,向西尋找太陽落下的禺穀。走著走著,他發現自己走進了沙漠。在沙漠之中,誇父看到周圍全是黃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熱,幹渴令他難以忍受。在長途跋涉中,他的體力迅速下降,最後倒在了沙漠之中。於是,誇父的族人就把誇父追太陽的事跡口口相傳下來,形成了一個神話故事。
傳說,那是在遠古時期,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是土地神後土的子孫,過著與世無爭和逍遙自在的日子。這群人的首領叫誇父,他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誌力堅強,氣概非凡,還心地善良,辛勤勇敢。
有一年天氣分外炎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到大地上,烤死了莊稼,曬焦了樹木,曬幹了河流,人們因為難以忍受炎熱也都紛紛死去了。
誇父看到這樣的情景難過不已,他仰頭望著太陽,再看看愁苦不堪的族人,然後狠下心對族人說:“太陽實在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我指揮。”
族人聽後紛紛勸阻說:“你千萬別去啊!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但是,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他說:“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就告別族人,胸懷雄心壯誌,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開始了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不停地移動,誇父在地上風馳電掣地拚命追趕。他穿越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隆隆”作響,左右搖晃。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在地上稍微打個盹兒,將鞋裏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變成了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饑,有時候也就地取材煮飯,他用3塊石頭架鍋,這3塊石頭就成了3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就這樣,眼看著離太陽越來越近,誇父的信心也越來越充足了。然而越接近太陽,他就感覺渴得越厲害,捧河水喝也不能止渴了。但是,他仍然沒有退縮,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言自語地說:“很快就可以追上太陽了,人們就快能獲得幸福的生活了。”
誇父曆經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時,他終於追上了太陽。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他的頭上,萬道金光,照射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喜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在懷裏。可是太陽的熾熱,讓誇父感到又渴又累。於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的水喝幹了。接著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幹了,但仍不解渴。他又向北跑去,因為那裏有縱橫千裏的大澤。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在半路上就已經累得奄奄一息了。
誇父知道自己已經生命將盡,心裏充滿了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他使盡最後的力氣,將手中的拐杖扔了出去,然後倒下了。拐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鬱蔥蔥的桃林。從此,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陰,並結出碩大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
沒能抓住太陽的誇父雖然累死了,可是他不怕犧牲、勇敢追日的精神卻為天帝所感動,因此天帝對太陽進行了懲罰。從此,誇父部落,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物興盛,天下太平。
誇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人們稱之為“誇父山”。誇父山位於河南靈寶西35裏的靈湖峪和池峪中間。山的北麵,有一座好幾百裏寬的桃樹林,傳說就是誇父死時扔下手杖變成的桃林。還有湖南也有一座誇父山,上麵還有誇父架鍋的3塊巨石。
為了紀念誇父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人們尊崇誇父為誇娥氏,把誇父的後人也尊為天神,誇父的兩個兒子也被天帝封為大力士。
在我國古籍《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裏記載:誇父與太陽競跑,想摘下太陽,放到人的心裏,人如太陽永遠光明向上,溫暖不息。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成為了人類的桃花源。
這則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的宏大誌向和雄偉氣魄,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誌。尤其是誇父勇於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對後世影響非常大。人們常用“誇父追日”來形容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美好精神。
吳剛伐桂的傳說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麼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裏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裏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隻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隻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複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隻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麵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