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右中經之山誌,大凡百九十七山,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一裏。

【解讀】

以上是中央經曆之山的記錄,總共有一百九十七座山,二萬一千三百七十裏。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萬四千五十六裏。

【解讀】

總計天下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分布在大地之東西南北中各方,一共六萬四千零五十六裏。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裏,居地也。言其《五臧》①,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裏,南北二萬六千裏,出水之山者八千裏,受水者八千裏,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轂也②,戈矛之所發也,刀铩 (shā)之所起也③,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太山④,禪 (shàn)於梁父⑤,七十二家,得失之數⑥,皆在此內,是謂國用⑦。

【注釋】

①五臧 (zānɡ):即五髒。臧,通“髒”。五髒,指人的脾、肺、腎、肝、心等五種主要器官。這裏用來比喻《五臧山經》中所記的重要大山,如同人的五髒六腑似的,也是天地山海之間的五髒。

②樹:種植,栽培,轂:這指泛指農作物。

③铩:古代一種兵器,即鈹(研)。大予。

④封:古時把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的活動稱為“封”。太山:即泰山。

⑤禪:古時把帝王在泰山南麵的小山梁父山上辟基祭地的活動稱為“禪”。

⑥數:命運。

⑦據學者研究,這一段話非本書原有,是先秦人的相傳之語及注釋的話,後被校勘本書的人采錄而附於此。因底本原有,故一仍其舊。

【解讀】

大禹說:天下的名山,經曆了五千三百七十座,六萬四千零五十六裏,這些分布在大地東西南北中各方。把以上山記在《五臧山經》中,原因是除此以外的小山太多,不值得一一記述。廣闊的天地從東方到西方共二萬八千裏,從南方到北方共二萬六千裏,江河源頭所在之山是八千裏,江河流經之地是八千裏,出產銅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出產鐵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這些是天下地上劃分疆土,種植莊稼的憑借,也是戈和矛產生的緣故,刀和铩興起的根源,因而能幹的人富裕有餘,笨拙的人貧窮不足。國君在泰山上行祭天禮,在梁父山上行祭地禮。一共有七十二家,或得或失的運數,都在這個範圍內,國家財用也可以說是從這塊大地取得的。

右《五臧山經》五篇,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

【解讀】

以上是《五臧山經》五篇,一共有一萬五千五百零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