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經第五卷·中山經(下) 山海經
宜蘇山
又東四十裏,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荊]①之木。滽滽(róng róng)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是多黃貝。
【注釋】
①蔓荊:一種灌木,長在水邊,苗莖蔓延,高一丈多,六月開紅白色花,九月結成的果實上有黑斑,冬天則葉子凋落。
【解讀】
再向東四十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高山,叫做宜蘇山。山上遍布著璀璨的美玉和金礦,山下草木以蔓荊這類灌木最為繁茂。山中的溪水潺潺流出,彙成河流,叫做滽滽,向北流去,注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黃色的貝。
和山
又東二十裏,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①。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吉神②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bèi)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注釋】
①都:彙聚。
②吉神:對神的美稱,即善神的意思。
【解讀】
再向東二十裏的地方,叫做和山。山頂光禿荒蕪,沒有生長樹木花草,滿山遍野有晶瑩的瑤和碧這類美玉,閃爍著光芒,這裏實際是黃河的九都。這座山蜿蜒回曲,曲回五重,有九條水從此山中發源,彙合成一條巨流向北注入黃河,水中蘊藏著許多名貴的蒼玉。吉神逢泰神管轄這座山,泰逢神的形狀與人相似,但卻長著一條虎尾。泰神往往居住在山向陽的南坡,每當出入於這座山時,都發出神奇的光彩。泰逢神,具有變幻莫測的法力,可以動天地之氣。
凡(bèi)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於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裏。其祠:泰逢、熏池、武羅,皆一牡(mǔ)羊副(pí)①,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yì)之,糈(xǔ)用稌(tú)。
【注釋】
①副:裂開,剖開。
【解讀】
山的最頭部分,自敖岸山起,到和山為止,共有五座大山,長達四百四十裏。在這些山中的祠堂裏,有泰逢、熏池、武羅等神仙,在祭祀這些神仙時,將一頭公羊劈開作為祭品,還需要用晶瑩的美玉做成的玉器。其餘兩座山中的兩個神仙,在祭祀時,將一隻雄雞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精米是稻米。
釐山鹿蹄山
中次四(經)[山]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泠](jīn)石①。
【注釋】
①泠石:一種柔軟如泥的石頭。
【解讀】
中央第四列山係釐山的開頭一座山,叫做鹿蹄山。山上遍布著璀璨的美玉,山的下邊遍布著黃澄澄的金子。溪水從山中流出,彙成河流,叫做甘水,滔滔向北流去,注入洛水,水中有很多泠石。
扶豬山
西五十裏,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ruǎn)石①。有獸焉,其狀如貉(hé)②而人目,其名曰(yín)。虢(ɡuó)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瓀(ruán)石③。
【注釋】
①礝:也寫成“碝”、“”。礝石是次於玉一等的美石。白色的礝石如冰一樣透明,而水中的礝石是紅色的。
②貉:也叫狗獾,是一種野獸。外形像狐狸而體態較肥胖,尾巴較短,尾毛蓬鬆,耳朵短而圓,兩頰有長毛,體色棕灰。
③瓀石:就是礝石。
【解讀】
向西五十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高山,它名叫扶豬山。山上遍布著許多礝石,它是一種稍次於玉的石頭。山中生長著一種野獸,它的形狀與貉相似,但長著一副人麵,它名叫。溪水從山中流出,彙成大河,名叫虢水,向北流去,注入洛水,水中遍布著礝石。
釐山
又西一百二十裏,曰釐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sōu)①。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xī)渠。滽滽(róng róng)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伊水。有獸焉,名曰(xié),其狀如獳(hòu)犬②而有鱗,其毛如彘(zhì)鬣(liè)。
【注釋】
①蒐:現在稱作茜草。它的根是紫紅色,可作染料,並能入藥。
②獳犬:發怒樣子的狗。
【解讀】
再向西一百二十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巍峨的大山,叫做釐山。山向陽的南坡,遍布著璀粲的美玉,山背陰的北坡,生長著茂密的茜草。山中奔跑著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很像牛,黑色的軀體,它的叫聲如同嬰兒啼哭,這種野獸凶狠殘暴,能吃人,它名叫犀渠。滽滽水發源於此山,向南流去,注入伊水。山中還生長著一種野獸,它的名字叫,長得像獳犬。身上長著鱗甲,毛從鱗甲與鱗甲之間長出,猶如是豬鬃一般。
箕尾山
又西二百裏,曰箕尾之山,多(榖)[榖(gòu)],多塗石①,其上多(yǔ)琈之玉。
【注釋】
①塗石:就是上文所說的泠石,石質如泥一樣柔軟。
【解讀】
再向西二百裏的地方,有一座高山巍然屹立,它名叫箕尾山。山上生長著茂盛的楮樹,山坡遍布著塗石,山頂蘊藏著很多叫琈的精美玉石。
柄山
又西二百五十裏,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羬(xián)羊。有木焉,其狀如樗 (chū),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bá)①,可以毒魚。
【注釋】
①茇:學者認為“茇”可能是“芫”的誤寫。芫即芫華,也叫芫花,是一種落葉灌水,春季先開花,後生葉,花蕾可入藥,根莖有毒性。
【解讀】
再向西二百五十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峰巒,叫做柄山。山中蘊藏著精美的玉石,山下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山溪潺潺流出,彙成河流,取名滔雕水,滾滾向北流去,注入洛水。水邊生長著很多藏羊。山中樹木叢生,蒼翠蔥鬱,林中有一種樹木,形狀很像樗樹,葉子像梧桐樹葉,長莢,莢內有果實,它的名字叫茇,這種樹木葉子和果實都有毒,能毒死魚類。
白邊山
又西二百裏,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解讀】
再向西二百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高山。叫做白邊山。山上遍布著黃澄澄的金子和晶瑩的玉石,山下遍布著石青和雄黃。
熊耳山
又西二百裏,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①而赤華,名曰葶(ding)苧(níng),可以毒魚。
【注釋】
①蘇:即紫蘇,又叫山蘇,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幹呈方形,葉子紫紅色。枝、葉、莖、果都可作藥用。
【解讀】
再向西二百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巍峨的高山,叫做熊耳山。山中樹木蔥蘢,山頂漆樹成林,山下全是棕櫚樹。溪水涓涓流出,彙成河流,名叫浮濠水,向西流去,注入洛水,水中蘊藏著許多精美的玉石,生長著許多人魚。山中草木叢生,內中有一種草,形狀如同紫蘇,卻開著紅色的花朵,名叫葶苧。這種草有毒,能將魚毒死。
牡山
又西三百裏,曰牡(mǔ)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méi)。其獸多(zuò )牛、羬(xián)羊,鳥多赤(biē)①。
【注釋】
①赤:即雉,也叫錦雞,像野雞而小些一些,冠子羽毛都很美,五色豔麗。和上文所說的赤同屬野雞的種類,形狀大同小異,故名稱上也往往混同。
【解讀】
再向西三百裏的地方,有一座山屹立著,它名叫牡山。山頂上遍布著五顏六色的花紋石,山下樹林茂密,鬱鬱蔥蔥,山中生長著竹箭和竹。山上生長著很多野獸,其中最多的是牛、羬羊,還生長著許多飛禽,尤以赤居多。
讙舉山
又西三百五十裏,曰讙(huān)舉之山。雒(luò)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①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
【注釋】
①其中:指玄扈山中。據《水經注.洛水》,知玄扈水發源於玄扈出。可見,此處是有省文的。馬腸:即上文所說的怪獸馬腹,人麵虎身,叫聲如嬰兒哭,吃人。
【解讀】
再向西三百五十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高山,叫做誰舉山。洛水發源於此山,向東北方向流去,注入玄扈水,水中生長著許多一腸之類的動物。玄扈水發源於玄扈水,在徼舉山和玄扈山之間,夾著奔騰激越的洛水。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於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裏。其神狀皆人麵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xǔ),以采衣(yì)①之。
【注釋】
①衣:用作動詞,穿的意思。這裏是包裹的意思。
【解讀】
山的最頭部分,從鹿蹄山開始,一直到玄扈山為止,共有九座大山,蜿蜒長達一千六百七十裏。這些山中的神仙,都是人麵獸身。在神祠中時進行祭祀,毛物選用一隻完整的白雞取血塗祭,並用彩色的衣帛把雞包裹起來,祭祀時,要進行祈禱,不選用精米作祭品。
薄山苟林山
中次五(經)[山]薄山之首,曰苟(床)[林]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解讀】
中央第五列山係薄山的開頭一座山,名叫苟林山。山上光禿荒蕪,沒有樹木花草生長,滿山遍野怪石嶙峋。
首山
東三百裏,曰首山,其陰多(榖)[榖](gòu)、柞(zuó)①,其草多朵(zhù)、芫②。其陽多(yǔ)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穀,曰機穀,多鳥,其狀如梟(xiao)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鹿],食之已墊③。
【注釋】
①柞:柞對,也叫蒙子樹、鑿刺樹、冬青,常綠灌木,初秋開花,雌雄異株,花小,黃白色,漿果小球形,黑色。
②:即山薊,是一種可作藥用的草,又分為蒼術(zhú)、白術(zhú)二種。蒼術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可以入藥。白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可以人藥。芫:即芫華,其實是落葉灌木,因樹形矮水,被看作草。花可以藥用,根可以毒死魚。
③墊:一種因低下潮溫而引發的疾病。
【解讀】
向東三百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巍峨的高山,名叫首山。山背陰的北坡,生長著楮樹和冬青樹,草叢翠綠,其間尤以芫華最為茂盛;山向陽的南坡,遍布著一種名叫琈的美玉,生長的樹叢中,尤以槐樹居多。山的北麵,溝壑縱橫,其中有一道深穀,名叫機穀,在機穀中生長的飛禽,尤以鳥居多。它的形體如梟鳥,但長著三隻眼,還有耳朵,它叫的聲音很像鹿鳴,人如果吃了這種鳥的肉,可以醫治好濕氣病。
縣山
又東三百裏,曰縣(zuò )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解讀】
再向東三百裏的地方,屹立著一座高山,叫做縣羼斤山。山上光禿荒蕪,沒有生長草木,滿山遍布著絢麗多采的花紋石。
蔥聾山
又東三百裏,曰蔥聾之山,無草木,多石①。
【注釋】
①石:即玤石,是次於玉石一等的石頭。
【解讀】
再向東三百裏的地方,巍然屹立著一座山峰,名叫蔥聾山。山巔荒蕪光禿,沒有生長花草樹木,滿山遍布著可以用來做佩飾的精美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