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海經》相傳為唐虞時期的大禹、伯益所作,包括《山經》5卷,《海經》8卷,《大荒經》5卷。此書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盡管雜有神話但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的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候的《禹貢》更為豐富。它以神話的形式描述了我國有記載以來曆史上最早的山川形勝的係統分類。比如其中的《五藏山經》以山為綱,分東、西、南、北、中5個山係,分敘時包含有很多地理知識。
《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總共46座山,途徑9430千米。
《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大大小小總共40座,8290千米。
《西山經》東起山、陝之間的黃河,南起陝、甘的秦嶺山脈,北抵寧夏的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總共77座山,8756千米。
《北山經》中記述的群山,位於今寧夏、新疆、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及蒙古國境內,其中有近1/4的山其具體位置可以確定,綿延11665千米
《中山經》主要描寫晉南、陝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區的地理環境。總計天下名山共有2685座,分布在大地之東西南北中各方,一共32043千米。
每一山經的敘述大致都有一定的規律,其山名、裏程、植物、動物、水係、水生動物、礦產等項是基本的。大量的古代山名、河名對後來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五藏山經》全文以方向與道裏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穀穴及其麵積大小等,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聯等,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
《山海經》中的《海內經》和《海外經》,記載了沿海及四海的範圍。《海內經》主要記述海中和沿海邊遠地區。《海外經》則記述四海之外的國家和地域。
《海內經》和《海外經》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概念。在古人心目中,它們共同構成大陸,大陸的四周被海水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是荒遠之地,就構成了世界。
《山海經》還記載和描述了一些自然地理現象。例如關於華山的險峻,其中記錄為:“太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如此果斷地抓著華山最重要的特征,形象地反映出了華山的地理麵貌,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
《山海經》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係,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等。
比如關於河流季節變化,對教水記述:“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永冬幹而夏流,實唯幹河。”
教水是一條注入黃河、冬幹夏流的季節河。這些記載都是對自然界科學觀察的結果,有一定的地理意義。
《山海經》記載了眾多的原始地理知識,比如南方的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布的特點等。
《山海經》中已有四極的觀念。四極又稱為“四隅”、“四陬”。在古人心目中,世界是有極限的,可以測量的,這說明它保有較原始的地理認識。
《山海經》記載了大約多種植物的名稱,並進行了一些植物形態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和後來的植物對照出來。如:木本植物中的鬆、柏、桑、漆、榕、竹、樗、楨等;草本植物中的菅、杜衡、門冬、少辛等;果樹中的桃、梨、李、杏、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