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①,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②。”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③。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④。”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⑤。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明年賜歸老於鄉。
【注釋】
①勳舊:有功績的舊臣。
②相:視。
③器:器度。
④僨:倒覆。
⑤孤:辜負。
帝嚐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①。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②。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炊黍飲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複見。其韜跡如此,然究為惟庸所中③。
初,基言甌、括間有隙地曰談洋,南抵閩界,為鹽盜藪④,方氏所由亂,請設巡檢司守之。奸民弗便也。會茗洋逃軍反,吏匿不以聞。基令長子璉奏其事,不先白中書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⑤,使吏訐基⑥,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未幾,惟庸相,基大戚曰⑦:“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憂憤疾作。八年三月,帝親製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紎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遣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⑧,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注釋】
①草:草稿。
②物:別人,眾人。忤:逆忤,不順從。
③中:中傷。
④藪:人物聚集的地方。
⑤憾:恨。
⑥訐:揭發。
⑦戚:憂愁,悲哀。
⑧首:告發罪行。
基虯髯①,貌修偉②,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③。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④。基亦自謂不世遇⑤,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顧帷幄語秘莫能詳⑥,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⑦,《犁眉公集》傳於世。子璉、紎。
【注釋】
①虯髯:卷曲如虯的胡須。虯,傳說中的無角龍。
②修偉:身材魁梧高大。
③膂:脊梁骨。心膂:喻親信應作為骨幹的人。
④屏:屏退。移時:少頃,一段時間。
⑤不世:罕有,非常。
⑥顧:不過。
⑦瓿:音bù。
方孝孺傳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①,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②。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③,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嚐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得從濂卒業。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④。每見,陳述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注釋】
①循吏:奉職地法的官吏。
②韓子唐代文學家韓愈。
③顧:反而。
④世子:諸諸王正妻所生的長子。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谘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麵議可否,或命孝孺就前批答①。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製,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②,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傑、平安兵。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③,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④,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⑤,不難矣。”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岩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岩,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岩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
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餉道。燕王複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將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複聚,願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餉道絕⑥,孝孺深以為憂。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譎⑦,有寵於燕王,嚐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內亂。乃建議白帝⑧,遣錦衣衛千戶張安賚璽書往北平賜世子⑨。世子得書不啟封,並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說。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膁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複。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醜,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注釋】
①:古代的一種屏風。
②燕兵: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的軍隊。惠帝以皇太孫繼位,用齊泰、黃子澄的計策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朱棣借口“靖難”(平定變亂),起兵攻討。
③頓:停留。
④躡:緊跟在後。
⑤蹴:踐踏。
⑥饋餉:軍糧。
⑦狡譎:狡詐。
⑧白:稟告。
⑨賚:懷抱著,帶著。
稽延:拖延。
先是,成祖發北平①,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②。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徹聲乇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王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③。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④,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⑤。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⑥。”時年四十有六。
【注釋】
①發:發兵。
②頷:點頭。
③磔:分裂肢體,古代一種酷刑。
④孰:誰。
⑤猶:謀劃。
⑥尤:過錯。
於謙傳
謙性故剛①,遇事有不如意,輒拊膺歎曰②:“此一腔勢血,竟灑何地?”視諸選笶臣③、勳舊貴戚,意頗輕之,憤者甚眾。又始終不主和議,雖上皇實以是得還,不快也。徐蝄以議南遷,為謙所斥。至是改名有貞,稍稍進用,嚐切齒謙④。石享本以失律削職,謙請宥而用之,總兵十營,畏謙不得逞⑤,亦不樂謙。德勝之捷,亨功不加謙而得世侯,內愧,乃疏薦謙子冕。詔赴京師,辭,不允。謙言:“國家多事,臣了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⑥,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於軍功,力杜僥幸,決不敢以子濫功。”亨複大恚⑦。都督張輒以征苗失律,為謙所劾,與內待曹吉祥等皆素憾謙⑧。
【注釋】
①故:本來。
②拊:拍打。膺:胸。
③選笶:怯弱。
④切齒:咬牙切齒,指痛恨已極。
⑤逞:快意,恣意。
⑥幽隱:隱居之士。
⑦恚:怒恨。
⑧憾:仇恨。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複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礔構邪議,更立東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謀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①。都禦史蕭惟禎定讞②,坐以謀逆,處極刑。文不勝誣③,辯之疾,謙笑曰:“舉為無名。”帝意遂決。丙戍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遂溪教諭吾豫言謙罪當族,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並應誅。部議持之而止。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④,率以謙為口實。
【注釋】
①嗾:唆使。
②定讞:審判定罪。
③勝:忍受。
④希旨:迎合聖旨。
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在。嚐留宿直廬①,不還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興安、舒良更番往視②。聞其服用過薄,詔令上方製賜,至醯菜畢備③。又親幸萬歲山,伐竹取瀝以賜。或言寵謙太過,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及籍沒,家無餘貲④,獨正室鑰甚固⑤。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本出曹吉祥部,以酒酹謙死所⑥,慟哭。吉祥怒,之⑦。明日複酹奠如故。教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⑧。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後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