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穀梁傳》儒經之一,原稱《春秋穀梁傳》或《穀梁春秋》,專門闡釋《春秋》,與《左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相傳為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魯國人穀梁赤所撰。最初由穀梁赤口述《春秋經》每條之深刻含義,流傳下來,到西漢初年成書,故名《穀梁傳》。

它的體例既有別於《左傳》的講史,又有別於《公羊傳》的疏證,它偏重於對《春秋》的逐條奧義加以解釋。內容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現存《穀梁傳》共十一卷,體裁與《公羊傳》相近,是研究春秋戰國和秦漢間儒家思想的珍貴資料。如宣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並把它們作為社會行為的準則。

《穀梁傳》的注本也較多,主要有晉代範寧的《春秋穀梁傳集解》,唐代楊士勳的《春秋穀梁傳疏》(二書合編為一,收入《十三經注疏》),清代鍾文筧的《春秋穀梁傳補注》,近代人廖平的《穀梁古義疏》等。

鄭伯克段於鄢隱公元年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①。”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②,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雲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注釋】

①鄢:地名,今河南鄢陵縣境。

②目君:目,稱。目君,謂稱鄭伯。

武氏子來求賻隱公三年

“秋,武氏子來求賻。”武氏子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大夫,其稱武氏子何也?未畢喪①,孤未爵,未爵使之,非正也。其不信使,何也?無君②也。歸死者曰,歸生者曰賻,曰歸之者正也,求之者非正也。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交譏之。

【注釋】

①喪:平王之死。

②無君:桓王在喪,未即位,故曰無君。

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戴僖公五年

“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戴。”及以會①,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雲者,唯王之貳也,雲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何重也?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戴。”無中事,而複舉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與盟也。尊則其不敢與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謹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桓,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塊然受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則其所善焉何也?是則變之正②也。天子微,諸侯不享覲,桓控大國,扶小國,統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大王,尊王世子於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會齊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變之正也。天子微,諸侯不享覲,世子受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注釋】

①及以會:說與諸侯之後會王世子,不敢令世子與諸侯齊列。

②變之正:雖非禮之正,而實合當時之宜,故稱變之正。

晉殺其大夫裏克僖公十年

“晉殺其大夫裏克。”稱國以殺,罪累上也。裏克弑二君與一大夫,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其殺之不以其罪也。其殺之不以其罪奈何?裏克所為弑者,為重耳①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乎?”故殺之,不以其罪也。

其為重耳弑奈何?晉獻公伐虢,得麗姬,獻公私之,有二子,長曰奚齊,稚曰卓子。麗姬欲為亂②,故謂君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胡不使大夫將衛士而衛塚乎?’”公曰:“孰可使?”曰:“臣莫尊於世子,則世子可。”故君謂世子曰:“麗姬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畏,女其將衛士而往衛塚乎?’”世子曰:“敬諾。”築宮,宮成。麗姬又曰:“吾夜者夢夫人趨而來,曰:‘吾苦饑’。世子之宮已成,則何為不使祠也?”故獻公謂世子曰:“其祠。”世子祠。

已祠,致福於君,君田而不在,麗姬以鴆為酒,藥脯以毒。獻公田來,麗姬曰:“世子已祠,故致福於君。”君將食,麗姬跪曰:“食自外來者,不可不試也。”覆酒於地,而地賁③;以脯與犬,犬死,麗姬下堂而啼,呼曰:“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於為君?”君喟然歎曰:“吾與女未有過切,是何與我之深也?”使人謂世子曰:“爾其圖之。”

世子之傅裏克謂世子曰:“入自明,入自明則可以生,不入自明則不可以生。”世子曰:“吾君已老矣,已昏矣。吾若此而入自明,則麗姬必死,麗姬死,則吾君不安。所以使吾君不安者,吾不若自死。吾寧自殺以安吾君,以重耳為寄④矣。”刎糺而死。故裏克所為弑者,為重耳也。夷吾曰:“是又將殺我也。”

【注釋】

①為重耳:殺奚齊、卓子者,欲以重耳為君。重耳,夷吾兄,文公。

②欲為亂:指殺申生而立其子。

③賁:沸起。

④重耳為寄:慮麗姬又譖重耳,故以托裏克,使保全之。

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襄公三十年

“五月甲午,宋災,宋伯姬卒。”取卒之日加之災上者,見以災卒也。其見以災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①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保母②不在,宵不下堂。”遂逮③乎火而死。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詳其事,賢伯姬也。

【注釋】

①傅母:輔其德義之婦女。

②保母:調養其身體之婦女。

③逮:及。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

吳執齊慶封殺之昭公四年

“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此入而殺,其不言入何也?慶封封乎吳鍾離。其不言伐鍾離何也?不與吳封也。慶封其以齊氏何也?為齊討也。靈王使人以慶封令於軍中曰:“有若齊慶封弑其君者乎?”慶封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曰:有若楚公子圍弑其兄之子而代之為君者乎?”軍人粲然①皆笑。

慶封弑其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②者,慶封不為靈王服也,不與楚討也。《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孔子曰:“懷惡而討,雖死不服。”其斯之謂與!

【注釋】

①粲然:盛笑貌。

②不以弑君之罪罪之:《傳例》曰:“稱人以殺大夫為殺有罪,今殺慶封,經不稱人,故謂不以弑君之罪罪之。”

《論語》 精 華

【著錄】

《論語》是語錄體的儒家經典之一。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

孔子(前五五一~四七九),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曲阜)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

孔子年青時做過管倉庫、掌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升任大都宰、大司寇(主理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前四九八年),由“大司寇行攝相事”(《史記·孔子世家》)。但與當時魯國掌權者政見不和便去周遊列國,想在它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不為時君所用。晚年歸國,以整理文獻教授門徒,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終其一生。

《論語》內容廣博,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教育、禮儀、哲學、天道觀、認識論等,古代思想文化無所不包。

孔子的倫理觀、教育思想完整地體現在《論語》中。其倫理觀的核心是仁,實施貫徹仁的手段是禮。仁的內涵其一愛人,其二修己,表現為個人對道德的崇尚和完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受教育應一視同仁,培養人才為統治階級的“仁政”、“德治”效力,為政治改革創造條件。他的“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循循善誘、觸類旁通、學思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論語》中有全麵的論述。

《論語》語言冼煉,形象生動,成為語錄體散文典範。它對後世思想和學術文化影響極大,受曆代統治者推崇,成為學人必讀之書和統治者言行的是非標準。它不單是研究儒家早期思想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教育史的重要典籍。

《論語》編成於戰國之初,傳至漢代,出現《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古文論語》(二十一篇)三種版本。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作底本,參照其它兩版本,編成新本《論語》,並加以注。鄭本被後人稱為今文論語。後來注釋《論語》的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縔《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④,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①子:古人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對孔子的稱呼,義同“先生”。

②時習:按時溫習。

③說:同“悅”。

④朋:古時同門為朋,同誌為友。同門即同學。

⑤慍:怒。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

①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

【注釋】

①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

②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實指。

③傳:指老師傳授的學業。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則弟②,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①弟子:指學生或年紀幼小的人。

②入則孝,出則弟:“入”指“入父宮”,即到父母的房間裏去;“出”指“出己宮”,即走出自己的房間與兄弟相處。

③親仁:親近仁德的人。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②改。”

【注釋】

①無:不要。

②憚:怕。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②遠:祖先。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子曰:“父在觀其①誌,父沒②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