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庫全書精華》一書,是從《四庫全書》中萃采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兩千多年來文化典籍之精華。編者力圖使它成為一部簡括實用的文選本,目的是便於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了解中國曆代的治亂興替、典章文物、學術思想、道德倫理以及治國治民之道。如何從古老文化傳統中敞開一個新世界,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義的工作。

為讀書和藏書方便,古人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門類。其中,經部包括儒家經典著述,如“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史部包括各種體載的曆史著作,其中,尤為《史記》和《資治通鑒》為代表。此外,野史、法典、地誌、職官、政書、時令等,凡記事書籍均歸入史部。子部包括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等,後人視其僅次於經書,故稱之為子書。此外,道教、宋明理學、清代的考據學亦歸於子部。集部包括曆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作品和文學評論著述。

麵對這浩如煙海之典籍,不免有望洋興歎之慨!如何既節省時間,又能獲致深入四庫堂奧之鎖鑰?編者幾經運籍,從中精選近百部代表著作進行爬梳剔抉,刪繁就簡,編成《四庫全書精華》,仍遵循四部分類法,輯為四部,共分三卷。四庫全書不僅卷帙浩繁,而且古文字的障礙更令當代讀者望而卻步。有鑒於此,編選時全部參照社會廣為流傳,較有定評的現代名家選本;力避幹燥枯澀,繁冗雜蕪,以便於誦讀為宗旨;其文不僅經世致用,且能筆觸豪邁、博綜古今、闡幽表微、為學淵廣,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章。短者數字,長者萬言,但都照顧到整體脈絡清晰、篇章連貫分明。學人倘尋此路徑反複熟讀,則於各種藝文之準繩,胥有所賴,繼以精進,不難收整體傳承文化之宏功。

今經有關專家學者細加校勘、標點,篇前加有簡明扼要之著錄,以說明該書每部著作著者生平、主要內容、思想價值及版本流傳情況等,並對專用術語和疑難生詞加以注釋。

本書由周治主編,參加本書選編、校點、注釋的有魏琳、吳誌樵、張林、周桂芬、於慈雲、毛明華、任素琴等同誌。

盡管如此,編者亦覺力所不逮,選本能否受讀家重視,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隻有實踐去檢驗了。敬希方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