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曲(下)

孟昉

孟昉(生卒年不詳),本西域人,寓居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至正十二年為翰林待製,官至江南行台監察禦史。入明後不知所終。《金元散曲》錄存其小令十三首。

〔天淨沙〕

七月

星依雲渚①濺濺②,露零玉液涓涓,寶砌③哀蘭剪剪④。碧天如練,光搖北鬥闌幹⑤。

【注解】

①雲渚:銀河。

②濺濺:指急速奔流的流水聲。

③零:落下。

④寶砌:同玉砌,指玉石砌成的台階。

⑤剪剪:整齊的樣子。

⑥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

【譯文】

空中的流星沿著銀河閃動,有如浪花飛濺,露珠零落就像玉液涓涓,夜天裏蘭草雖已衰謝但還齊整如剪。碧藍天空如綢練,波光搖動北鬥星正橫斜西天。

倪瓚

倪瓚(1301~1374年),字元稹,自號雲林子,風月主人等,無錫(今屬江蘇)人。元至正初,棄家浪遊五湖。著有《清閟閣全集》。散曲現存小令十二首。

〔人月圓〕

傷心莫問前朝①事,重上越王台②。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曩③,何處飛來。

【注解】

①前朝:此指宋朝。

②越王台: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建,為駐兵處。

③素曩:皎潔銀白的月光。

【譯文】

不要再問前朝那些傷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鷓鴣鳥哀婉地啼叫,東風吹指初綠的衰草,殘陽中山花開放。

我惆悵地獨自仰天長嘯,青崇山峻嶺依舊,故國已不在,滿目盡是喬木布滿蒼苔,一片悲涼。頭上的明月,柔和皎潔,仍是照耀過前朝的那輪,可是它又是從哪裏飛來的呢

〔折桂令〕

擬張鳴善

草茫茫秦漢陵闕①。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山人家②堆案圖書③,當窗鬆桂,滿地薇蕨④。侯門⑤深何須刺謁⑥,白雲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注解】

①陵闕:指帝王的墳墓。

②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稱。

③堆案圖書:形容藏書豐富。案,桌子。

④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後世以“薇蕨”為隱者之糧。

⑤侯門:泛指官宦顯貴人家。

⑥刺謁:求見,拜訪。刺,類似後來的名片。

【譯文】

秦漢的帝王墳墓已經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後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邊的月亮時圓時缺那樣迅速變幻,司空見慣。我家裏堆的是書畫,窗前栽的是鬆桂,滿地長的是薇蕨。侯門深似海,何必去拜訪呢,白雲自有自己的快樂。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間,竟見不到一個英雄,一個豪傑。

〔憑欄人〕

贈吳國良

客有吳吹洞簫,明月沉江人霧曉。湘靈①不可招,水雲中環佩②搖。

【注解】

①湘靈:傳說中舜的妃子,死後成為湘水女神,號湘夫人。屈原《九歌·湘君》寫湘君期待夫人不至,吹簫以寄托哀思。

②環佩:古代女子身上的玉飾。

【譯文】

客人中有個叫吳國良的,他擅長吹簫,簫聲猶如碧波明月的清沏淒冷,又如春日曉霧的朦朧嫋繞。美妙的簫聲雖然未能招來湘水的女神,但聽者在水雲交織的迷蒙中仿佛聽到悅耳的玉飾搖動,碰擊的聲音。劉庭信

生卒年不詳。原名遷玉。因排行第五,身長而黑,被稱作劉黑五。《錄鬼簿續編》說他“風流蘊藉,超出倫輩,風晨月夕,唯以填詞為事。”才思敏捷,描寫閨情頗能曲盡人意。《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39首,套數7套。

〔醉太平〕

泥金小簡①,白玉連環②,牽恨惹恨兩三番。好光陰等閑。景闌珊③繡簾風軟楊花散,淚闌幹④綠窗雨灑梨花綻,錦斕斑⑤香閨春老杏花殘。奈薄情未還。

【注解】

①泥金小簡:用金屑塗飾的信箋。

②白玉連環:白玉製的手飾,此指愛情信物。

③景闌珊:意謂好景已盡。闌珊衰敗狀。

④淚闌幹:淚水縱橫。闌幹,縱橫貌。

⑤錦斕斑:形容落花繽紛。

【譯文】

用金屑塗飾的信箋,白玉連環,牽愁惹恨兩次三番,大好的光陰輕易地被閑拋在一邊。風吹繡簾凋零破敗楊花飄散,淚珠飛灑雨打綠窗,梨花綻放銀白燦爛,錦繡斑斕暮春時節杏花零落凋殘,無奈薄情人仍未回還。

〔塞鴻秋〕

悔悟

蘇卿寫下金山恨,雙生得個風流信。亞仙不是夫人分,元和終受十年困。馮魁到底村①,雙漸從來嫩,思量惟有五魁俊②。

【注解】

①村:愚蠢、粗俗、土氣。

②五魁俊:此為正話反說,即王魁俊,是說當時的社會是非不分。

【譯文】

蘇卿在金山寺壁題詩抒發心中的怨恨,書生雙漸得到蘇卿留下的書信。亞仙沒有夫人的名分,鄭元和遭受了十年的厄困。馮魁到底粗俗土氣,鄭元和則過於柔嫩,想來想去隻有王魁頗為清俊。

〔寨兒令〕

戒嫖蕩①二首

沒算當②,不斟量③,舒著樂心鑽套項④。今日東牆⑤,明日西廂⑥,著你當不過連珠箭急三槍⑦。鼻凹裏抹上些砂糖,舌尖上送與些丁香。假若你便銅脊梁,者莫你是針肩膀,也擦磨成風月擔兒瘡。搭扶定,推磨杆,尋思了兩三番。把郎君幾曾是人也似看?隻爭不背上馱鞍,口內銜環,脖項上把套頭拴。咫尺的月缺花殘⑧,滴溜⑨著枕冷衾寒。早回頭尋個破綻,沒忽的得些空閑,荒撇⑩下風月擔兒赸。

【注解】

①戒嫖蕩:作者所寫此題小令共十五首,這裏所選為第二、第五首。

②算當:計算。

③斟量:思量。

④套項:圈套。

⑤東牆:用《東牆記》典故。書生馬文輔與董秀英幼有婚約。文輔所居與董家花園僅隔東牆,馬父死後,文輔訪董家,與秀英相見後有情,侍女梅香代傳書信,約在花園海棠亭相會,為董母撞見,因二人舊有婚藥 ,董母命文輔赴京應試得中狀元才成婚。白樸《董秀英花月東牆記》據此寫成。

⑥西廂:用張生與鶯鶯相愛故事。唐元稹《鶯鶯傳》寫兩人欲相會,鶯鶯命侍婢紅娘傳詩箋與張生,詩寫:“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赴約與鶯鶯歡會。王實甫據此故事寫成名雜劇《西廂記》。散曲中常用“東牆”、“西廂”,指私下幽會。此處指逛妓院。

⑦急三槍:急速地連刺三槍。指妓女拉客的手段。

⑧月缺花殘:喻歡情破滅。

⑨滴溜:快速旋轉,指轉眼之間。

⑩荒撇:拋棄。

赸:離去,走開。

【譯文】

不會算計,不去斟酌思量,舒著心快快樂樂去鑽人家設好的圈套。今天往東牆去,明天往西牆跑,教你敵不過一連三槍發來的連珠炮。在你鼻孔裏抹一些砂糖,在你舌尖上送一些丁香,即便你有銅脊梁,即便你是鐵肩膀,也會把你打磨得滿身生瘡。搭扶好以後,兩手推磨杆,尋思來尋思去這事太慘。她們幾曾把你當人看。隻差不讓你背上鞍馱,讓你口上銜環,在你脖子上把套頭拴。咫尺之間月兒缺花凋殘,滴溜枕兒冷被子寒。早日尋個理由趕快回頭,沒忽的能得些空閑,拋棄這風月日子趕快走。

〔折桂令〕

憶別

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①,信斷音絕。嬌模樣其實丟抹②,好時光誰曾③受用,窮家活逐日繃曳④。才過了一百五日⑤上墳的日月,早來到二十上夜祭灶⑥的時節。篤篤寞寞⑦終歲巴結,孤孤另另徹夜谘嗟⑧。歡歡喜喜盼的他回來,淒淒涼涼老了人也!

【注解】

①雁杳魚沉:指音訊渺茫。

②丟抹:即丟丟抹抹,梳妝打扮之意。

③誰曾:何曾。

④繃曳:勉強支持。

⑤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距上一年冬至日,剛好一百零五天。

⑥二十四夜祭灶:舊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日夜間祭“灶王爺”。

⑦篤篤寞寞:周旋、徘徊。

⑧谘嗟:歎息。

【譯文】

想人生最苦的是離別,鴻雁杳無蹤跡魚兒沉入深處,書信斷,音訊絕。嬌美的模樣好屈辱,大好的時光有誰曾經受用,窮家的日子一天天難以支撐,才過了一百零五天上墳掃墓的日月,又到了二十四日夜晚祭灶的時節。實實在在的終年祈禱,孤孤零零通宵歎息,歡歡喜喜把他盼了回來,淒淒涼涼人已老了頭發已斑白。

〔雁兒落過得勝令〕

懶栽潘嶽花①,學種樊遲稼②。心閑夢寢安,誌滿憂愁大。無福享榮華,有分受貧乏。燕度春秋社③,蜂喧早晚衙④。茶瓜,林下漁樵話。桑麻,山中宰相家⑤。

【注解】

①潘嶽花:亞代潘嶽為河陽令,令全縣種遍桃李花,庚信《春賦》:“河陽一縣並是花”,李白《贈崔秋浦》詩:“河陽花作縣”。

②樊遲稼:樊遲是孔門弟子,曾向孔子求教種莊稼的事,被孔子斥為“小人”。

③春秋社:立春後第一個戊日為春社,祈禱豐年;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設祭酬神。

④蜂喧早晚衙:排列有序之物稱為衙,蜂房排列整齊,故稱為蜂衙。

⑤山中宰相家:南朝梁陶弘隱居句曲山,梁武帝請他出山作官,他不肯,朝廷遇有大事,便來人到山中向他求教,故有“山中宰相”之稱。

【譯文】

心慵意懶無心像潘嶽那樣去栽花,卻心甘情願像樊遲那樣學種莊稼。心中閑靜睡覺也能睡得香甜,如要躊躇滿誌勢心招來憂愁。沒有福分去享受榮華富貴,過著清貧的日子才是本分。燕子春來秋去,蜜蜂早晚在蜂房邊喧鬧。飲一杯清菘,品嚐著瓜果,在林蔭下與漁人樵夫閑話。采桑種麻,像陶弘景那樣過著隱居的生活,做一個“山中宰相”。

〔一枝花〕

春日送別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①,誰肯與鶯花②做主?

【注解】

①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