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韓疁生卒年不詳。字子耕,號蕭閑,《全宋詞》錄其詞六首,並編入第四冊,據此,韓疁當為南宋後期詞人。

高陽台

除夜

頻聽銀簽①,重然絳蠟,年華袞袞驚心②。餞舊迎新,能消幾刻光陰?老來可慣通宵飲?待不眠、還怕寒侵。掩清尊、多謝梅花,伴我微吟。鄰娃已試春妝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橫金③。勾引東風,也知芳思難禁。朱顏那有年年好,逞豔遊,贏取如今。恣登臨、殘雪樓台,遲日園林。

【注釋】①銀簽:即銀箭,刻漏之箭,古時記時器的刻度表。②兗兗:即滾滾,相繼不絕。③蜂腰、燕股:剪采成蜂、燕等以裝飾鬢發。翠,翠鈿,即翡翠做的花,是婦女的裝飾物。股,是發釵的腳。

【譯文】頻頻地聽著更漏的滴淋,重新點燃起大紅蠟燭,青春年華匆匆而過令人驚心。餞別舊歲迎來新春,能夠消磨幾刻光陰?人到年老哪還慣通宵暢飲?打算除夕不眠,又怕夜寒侵身。掩閉了酒杯,多謝那梅花冰蕊,陪伴著我的微吟。鄰家嬌娃已試過新,春的紅妝,更剪了金銀彩勝鑲飾頭鬢,或如蜂腰簇珠聚翠,或如燕翅橫玉插金。她著意兒打扮勾引著東風,也可知她芳心相思實難拘禁。青春美貌不會永存,哪有年年美好,嬌娃正趁著年輕盡興逞豔遨遊,贏取眼前的良辰。縱情地登高俯臨,那殘雪消融的樓台,春日遲遲的園林。

【賞析】這首詞抒發作者除夕守歲時對年光飛逝的感慨,鼓勵青年珍惜時光及時行樂。上片寫守歲時的感受。“頻聽”、“重然”寫夜已深沉。“驚心”是全詞抒情的淵源。在“餞舊迎新”中的兩個設問,既表現對寸陰的珍惜,更歎惜老來不能再“通宵飲”的遺憾,想“不眠”,又怕“寒侵”,老人心態逼真。“掩”字淒涼,老年不堪酒杯了。“多謝”,頗多傷感。下片寫姑娘試妝和鼓勵他們及時行樂的心情。姑娘們花枝招展,和年輕人的遊冶情趣,是老人所羨慕的。作者鼓勵他們“逞”、“恣”態度是積極的,不因自己不能而哀怨。這是與眾不同處。全詞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有人評其“語淺情深”,可稱確譯。不過還可加上一句:“題陳意新。”

李邴(1085-1146年),字漢老,號雲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全宋詞》存詞八首。

漢宮春

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無情燕子,怕春寒、輕失花期。卻是有、年年塞雁①,歸來曾見開時。清淺小溪如練,問玉堂何似②,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後,冷落新詩。微雲淡月,對江天、分付他誰。空自憶、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注釋】①塞雁:塞外的雁。雁是候鳥,秋季到南方過冬,春季又飛回北方,決不失期。②玉堂:豪貴的宅第。

【譯文】江邊的梅樹俊逸、清雅,向著稀疏的竹梢,橫斜出兩三枝梅花。春神也不懂將它愛惜,聽憑冰雪寒霜將它欺壓。那無情的燕子,也害怕早春寒氣,總輕易地誤了江梅綻放的花期。卻隻有年年往返關塞的大雁,歸來時曾見到梅花開得豔逸。清淺的小溪像一條白練,問那金玉輝煌的豪門廳堂哪裏像,這稀疏籬笆圍繞的茅舍草堂?故人離去後令我心傷,歌詠梅花的新詩被冷落一旁。稀薄的雲影,淡淡的月光,麵對江天浩渺的美景,委托誰來賦詩章?我獨自記憶,江梅依舊清香,自持風流雅潔不向世人張揚。

【賞析】據王明清《揮塵錄》載:“漢老少日作《漢宮春》詞,膾炙人口。”可見影響不小。這首詞托物言誌,借梅花的自甘淡泊、秉性自恃的品格自況。上片寫紅梅的瀟灑風姿。它隻在竹梢疏處,不慕繁華;它隻兩三枝橫斜,求得自在;它孤傲清高;它不需憐憫,不畏強暴,無比堅貞。無情燕子難睹它的芳容,守信的大雁年年和它相見。擬人的筆法寫活了梅花的人格。下片再渲染梅花的孤傲,它不希罕玉堂,隻求寧靜和樸實。“傷心”以後由梅入人。可以覺察到作者在把梅人格化的同時,也把自己梅“化”了。“微雲”二句可以看作寫梅,也可視作寫己。“空自憶”二句亦然。如寫人,則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表白了。無論寫梅寫人,都有作者深情寄寓。全詞寫景清麗,抒情婉曲。

陳與義(1090-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官至參知政事。以詩著名,原屬江西詩派,南渡後,詩風有明顯變化,由清新明淨變為沉鬱悲壯。詞亦工、以清婉秀麗為特色,豪放處又近東坡。有《無住詞》一卷傳世。

臨江仙

高詠《楚辭》酬午日①,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②。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釋】①楚辭:騷體類文章的總集。西漢劉向輯。收有屈原、宋玉、景差等賦。因為選楚地的文學、方言聲韻、風土色彩,故名。午日,端午節,即陰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②戎葵:即蜀葵,俗稱一丈紅。

【譯文】高聲歌詠起楚辭敬祝端午佳節,流徙天涯隻覺時節過得匆匆。石榴花嗬比不上舞女的裙裳鮮紅。沒有人理解我此刻心情。歌罷楚辭隻覺滿簾撲風。萬物紛擾集於我一身,傷心的是我已年邁龍鍾,蜀葵花凝神含笑站在牆東。斟杯清酒深淺與去年相同。將酒澆灑橋下流水,今晚就流到湘江之中。

【賞析】這首詞寫端午節感懷。當作者流寓於兩湖。時節、處所、國事、境況,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屈原當時的遭遇,內心裏發出強烈的共鳴。上片寫在端午節讀《楚辭》的活動與感受。作者不去問吃粽子、賽龍舟的傳統紀念活動,而一卷《楚辭》相伴,身在天涯,便不是一般的漫遊了。“榴花不似”很耐人尋味。榴花像火紅的花,卻突然聯想到舞裙上莫不是京都昔日的歌舞已成陳跡,還是今日新都歌舞如昔?也有“感時花濺淚”的觸目驚心吧。深沉的對時局的不滿和悲憤蘊蓄其間。下麵便說“無人知此意”,但又暗示“滿簾風”,似讓人覺得汩羅江上的一陣悲風。下片感歎自己身處江湖、老大無用。首句仍顯示五月蜀葵的紅似火,但這次進而“凝笑”人了,作者心潮逐浪高,從憤而恨了。蜀葵似乎探頭笑話:朝廷不思抵抗,你為什麼不力主抗金,不橫戈躍馬馳疆沙場呢?在無可奈何中,作者要借酒澆愁,但一舉杯便又聯想到祭奠屈原,心隨屈原去汩羅了。全詞抒寫心中悲憤曲折回蕩,借憑吊屈原寄愛國憂憤,詞風峭拔沉鬱。

臨江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憶昔午橋橋上飲①,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②。

【注釋】①午橋:橋名,在洛陽縣南十裏處。②漁唱:打漁人的歌兒。三更,古代刻漏記時,自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譯文】回憶昔日在洛陽午橋聚會宴飲,在坐的大多是豪傑英雄。長長的河溝倒映著明月,隨水流逝悄然無聲。在杏林稀疏的花影裏,吹奏起嘹亮的笛聲直到天明。二十多年歲月猶如一夢,這個身軀雖然健在,人生坎坷,轉瞬成空,也夠令人心驚。閑來登上小小樓閣,觀看雨後新晴。古往今來多少興亡悲歡事,聽,半夜三更傳出了漁父的歌聲!

【賞析】紹興八年(1135年)五月,作者因病辭官,寓居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二十年的經曆不堪回首,特別是靖康之難,仍曆曆在目。而二十餘年前的京城生活,更令他感歎今昔,於是寫了這首詞。上片寫“憶洛中舊遊”的歡樂生活。洛陽是他的故鄉,南麵的午橋是他呼朋喚友宴飲遊樂的地方,如今淪落異族,座中那些“豪英”呢?撫今追昔怎不令詩人傷感。當然追憶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於是還有長溝流月仙境般的明淨和幽寂環境,有“杏花疏影”似詩如畫的攜友良辰美景,有“吹笛到天明”的閑情雅興。談之令人愉悅而爽朗。末二句是傳誦的名句,承“憶昔”而啟下片“一夢”。下片寫如今的感歎往昔。首句概括作者從踏上仕途所經曆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回顧起來當然“堪驚”。末三句是以淡語寫哀,“閑”是自我調侃語,從與上片對比看,以樂事寫哀的用意明顯,昔非今比,今不如昔之歎沉鬱哀婉;故作曠達的無可奈何更令人扼腕。

蔡伸(1088-1156年),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曆太學博士,通判真、饒、徐、楚四州,官至左中大夫。其詞長於鋪敘,筆致雄爽。著作有《友古詞》。

蘇武慢

雁落平沙,煙籠寒水,古壘鳴笳聲斷。青山隱隱,敗葉蕭蕭,天際暝鴉零亂。樓上黃昏,片帆千裏歸程,年華將晚,望碧雲空暮,佳人何處?夢魂俱遠。憶舊遊、邃館朱扉,小園香徑,尚想桃花人麵。書盈錦軸①,恨滿金徽②,難寫寸心幽怨。兩地離愁,一尊芳酒淒涼,危闌倚遍。盡遲留、憑仗西風,吹幹淚眼。

【注釋】①書盈錦軸:這裏暗用前秦秦州刺史竇滔妻蘇氏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寄的故事。後稱妻寄夫書為“錦字”。②金徽:金飾的琴徽。徽,係弦之繩,後以琴麵分辨音節的標誌之稱。

【譯文】大雁降落在平廣的沙灘,煙霧籠罩著淒寒的水麵,古老的軍壘吹響胡笳聲悠然而斷。遠望隱隱約約的青山,滿空是蕭蕭的敗葉,天邊昏暮之中群鴉一片零亂。樓頭上降臨了黃昏,迢迢千裏返回了一片孤帆,歲月將羈旅的我推向老年。仰望碧雲飄浮的天空暮色漸濃,我心中的美人倩影杳然,想夢中尋她竟連夢魂也離得那麼遙遠。回憶往日的遊樂,在深院紅門的館舍裏共枕同宿,在花香鋪路的小園裏攜手漫步,還能想象她的容貌像桃花般豔麗、媚嫵。情書卷成錦軸,別恨溢滿琴弦,難寫盡心中幽深的怨楚。兩地的離愁難訴,斟一杯芳香的美酒,澆不盡淒涼愁苦,順著高高的欄杆遍倚、踟躕。總是遲遲地留連不返,憑借著西風,吹幹流淌熱淚的雙眼。

【賞析】蔡伸的作品大多是抒寫離愁別恨的。本首詞該作於南渡以後。上片以寫景為主,描繪了秋江黃昏的淒涼景色,及對佳人的思念。開頭三句背景寥廓,色彩灰暗、聲音悲涼,是抒離愁的典型環境,是近觀水邊。“青山”三句仰視山林,“敗葉”、“暝鴉”更多淒涼。暗喻了離亂後的淒涼身世。“樓上”三句,寫有家難歸之歎,而又“年華將晚”,時不我待。作者的憂國懷鄉之情全在“片帆千裏”之中了。最後三句直抒胸臆,引入對佳人的懷念。下片寫回憶過去相聚的歡樂,與眼前的漂泊淒苦形成鮮明對照。“憶”字三句,寫昔日的歡樂。“書盈”三句,是想像離別後佳人因思念自己的愁苦,寫得更加淒婉。“兩地”三句又寫自己。最後照應開頭處,“樓上”的眺望,又拽回了思緒,感情變得悲涼淒切。

柳梢青

數聲鶗鴂①,可憐又是、春歸時節。滿院東風,海棠鋪繡,梨花飄雪。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自是休文②,多情多感,不幹風月。

【注釋】①鶗鴂(tí jué):古書上指杜鵑鳥。②休文:南朝梁代詩人沈約字休文,仕宋及齊,以不得重用,鬱鬱成病,消瘦異常。

【譯文】幾聲杜鵑的悲啼,令人憐惜嗬,又是到了春光歸去的季節。滿院的東風嬉謔,海棠花鋪了一地錦繡,梨花漫空裏飄起白雪。殘枝上丁香花綴著哭泣的露水,算來也比不上,我這樣寸寸肝腸裏的悲愁鬱結。本來就像沈休文多情善感,我的悲愁感傷卻不關清風與明月。

【賞析】這首小令抒發了惜花傷春的情意,暗寓著對身世之歎。上片描繪暮春既美麗而又淒涼的景色。開頭“幾聲”鶗鴂,使人聯想到蜀帝杜宇,死後化作杜鵑的故事,令人傷感,奠定了全詞基調。“可憐”直敘因曲,是傷感春又歸去。然後抓住海棠鋪繡、梨花飄雪的特點,寄托既陶醉美景又傷心年華消逝的複雜情感。下片抒發主人公愁腸百結、胸懷難露的苦悶心緒。開頭“丁香”承上,“泣”領下,用得巧妙,自然地把上片側景的描繪過渡到以下側情的抒發。即使丁香因“殘”而能泣,也“未比”得上自己柔腸寸斷的怨愁。是以物比人,一層。進而以沈休自況,二層。這一層含義既深又露,顯而易見,沈約是因不得誌而抑鬱成病,哪個不知?最後二句又起波瀾,說“不幹風月”,故意撇開,把無法排遣的鬱悶歸結於自身多情多感,又把真情藏起。是故作愚蠢之筆,在輕描淡寫的自然調侃中見曲折而沉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