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詩(四)
卷六·七言律詩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中進士。曾為太仆寺丞、尚書司勳員外郎。性放浪輕薄,娶妻隻挑美貌者,稍不如意,即棄之,前後換了好幾個。早期詩作,輕薄浮豔。晚年詩風一變而為慷慨高峻,所作邊塞詩雄渾豪放。代表作《黃鶴樓》被評為唐人七律第一。
黃鶴樓①
昔人已乘黃鶴去②,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①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黃鵠(鶴)磯。②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黃鶴:一作“白雲”。
【譯詩】仙人已駕黃鶴悠悠飛去,此地僅留下空寂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隻有渺渺白雲千年浮遊在空中。晴天裏遙望漢陽樹,江水明朗,枝葉鮮亮。芳草鬱鬱蔥蔥,長滿鸚鵡洲。日落黃昏後,獨自思忖家鄉在何處?江上起煙波,迷霧騰騰使人愁。
【賞析】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此詩即由樓的命名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騎鶴,本屬虛無,詩人則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複返”,就有歲月難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表現出世事茫茫的感慨。詩的前四句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象蒼莽闊大。
詩的下半首轉到了麵對異鄉風物又生出的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在黃鶴樓上,可以眺望漢陽、鸚鵡洲;漢陽平原上樹木曆曆在目,鸚鵡洲上芳草萋萋,一派開闊的景象。日將暮矣,家鄉在何處呢?隻見江上煙波浩渺,歸程正遠,不由得使人傷感。詩末這種以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的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回應了前麵,使整首詩顯得一片蒼茫,猶如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的神龍。怪不得李白到了黃鶴樓上要感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望薊門①
燕台②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③,論功還欲請長纓④。
【注釋】①薊(jì既)門:薊門關。在今北京市西直門北。 ②燕台:黃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於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賢士,故稱。 ③投筆吏:指漢人班超,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後投筆從軍以功封定遠侯。 ④論功:指論功行封。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受長纓,羈南越王致之闕下。後來凡是自願投軍,都叫做“請纓”。
【譯詩】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江山積雪萬裏,籠罩冷冽寒光;邊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飄動。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著薊門城。少年時雖不象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賞析】此詩既寫了邊地的雄壯景色,又寫了欲投筆從戎立功疆場的激情,二者又是互為因果的。
詩人來到燕台,被所見的雄奇景象震驚了:軍營之中,擊笳之聲雄壯威武;眺望遠方,是連綿萬裏的積雪,積雪之寒光蔽天塞地。曙色中,高懸的戰旗獵獵作響。邊境上,到處是熊熊燃燒的烽火,胡地的月亮望去格外清冷;渤海之濱雲霧繚繞的群山簇擁著薊州城,一派肅穆沉靜。
這裏正是男子漢建功立業的地方!詩人見了,頓生投筆從戎、欲向朝廷請纓之念——詩人堅信是能建樹不朽功勳的。
此詩寫邊境之景,極其遼闊雄偉,充滿著一種男子漢的豪情,絕無肅殺淒涼的色彩。盛唐之音,畢竟充滿慷慨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