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詩(三)
卷五·五言律詩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諡曰“明”,所以,世稱唐明皇。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改封臨淄郡王。後因誅韋後有功,冊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712)繼位,在位四十五年。前期勵精圖治,先後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為相,國運昌盛,形成曆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後期昏庸腐化,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先後執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被迫讓位於太子李亨,被尊為毫無實權的太上皇。後因受肅宗監視,悒鬱而終。玄宗多才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夫子何為者①?棲棲一代中②。地猶鄹氏居③,宅即魯王宮④。歎鳳嗟身否⑤,傷麟怨道窮⑥。今看兩楹奠⑦,當與夢時同。
【注釋】①夫子:此處指孔子。②棲棲:忙碌不安貌,指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講學。③鄹(zōu鄒):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曾為鄹邑大夫,孔子在此出生。鄹氏邑:鄹人城邑。④“宅即”句:相傳漢魯恭王劉餘(景帝子)曾壞孔子舊宅,以擴其宮室。⑤“歎鳳”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至象征吉祥,鳳凰不至,孔子歎不能通達。否(pǐ痞),不通達,命運不好。⑥“傷麟”句:相傳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歎曰:吾道窮矣。舊時也以麒麟為祥物。⑦“今看”兩句:殷製人死後,靈柩停放兩楹之間。兩楹奠,喻祭祀的莊嚴隆重。孔子夢中坐奠於兩楹之間。楹:堂前直柱。
【譯詩】尊敬的孔夫子,你窮竟要做成什麼?一生奔走,勞碌不停息。你的住宅,曾被毀壞,改建為魯王宮。鳳鳥不至,你歎息,命運不好。麒麟被傷,你哀怨,道難實現。且看今日,你端坐堂前兩楹間,被人祭奠。想必是你生前夢寐,正同此境。
【賞析】孔子的一生,聚徒講學而外,為了實現他理想中“鬱鬱乎文哉”的西周社會,碌碌奔波於諸國之間,但最終未能實現他的理想。曾歎息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又曾見魯國人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為麒麟隻有在亂世中才出現)而流淚歎息道:“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自此絕筆不著《春秋》。
李隆基貴為天子,到泰山行封禪大禮、順道曲阜祭孔子之時,正是開元盛世。他是一位崇尚經術、摒棄浮華的皇帝,因此,對儒家之祖孔子的一生是深表同情的。此詩的前六句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行狀,對孔子深致悼念。詩句精練,詩語樸實,在帝王之作中是不多見的。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①。情人怨遙夜,竟夕②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③贈,還寢夢佳期④。
【注釋】①“天涯”句:此時與遠離的親人共望一輪明月。②竟夕:終夜。③不堪:不能。盈手:滿手。
【譯詩】一輪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賞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長,徹夜不眠將你思念。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濕衣衫。不能手捧銀光贈給你,不如回床入夢鄉,或許夢境中還能與你歡聚一堂。
【賞析】這是一首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的詩。
一輪明月在海上冉冉升起,不久,它的清輝就灑遍了大地。詩人心裏想:這時,遠在天涯的親人也許與我一樣,正在仰頭望月吧。但雖然同沐清輝,卻難以相見,詩人懷念著遠方親人,難以入睡,整夜都在思念。他熄滅燈燭,愛憐地看著這一地清輝;披衣出外,感到露水沾濕衣襟。戶內戶外,一進一出,見出詩人對遠方之人的幾多思念!這月光雖然可愛卻不能抓一把贈送給遠方之人,詩人隻好踱進戶內,期望在臥室裏尋一個美好的夢,夢中能與遠方之人相見!
清風朗月之夜,最易牽動鄉思,牽動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詩歌從“天涯共此時”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贈”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對遠人的思念。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出身望族,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少聰慧,世人視為神童。麟德三年(666)應製科,對策高第,拜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修撰,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斥出府。遂入四川漫遊,聞虢州多藥草,求為參軍。又因匿殺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職。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溺海水,驚悸而卒。王勃對初唐沿襲六朝浮豔的詩風,深感不滿,有誌於詩歌革新,與同時代人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共同為扭轉綺靡詩風,擴大詩歌題材,使詩歌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勃詩多抒發個人情誌,也有一些抨擊時弊之作,工於五律、五絕,風格清新自然,初步實踐了其詩歌革新的主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城闕輔三秦②,風煙望五津③。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④,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⑤,兒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