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方與勝覽》:壽山,在常德府安樂縣西北六十裏,音山民有壽百歲者。前人《德安府記》:西揖白兆,峰巒秀出,其下李太白之廬,想見拏丹砂、撫青海,而淩八極。北壽山,即太白所謂攢吸霞雨,隱居靈仙者也。人境之勝如此。《一統誌》:壽山,在湖廣德安府城西北六十裏,與應山接境。山下居民有壽至百餘歲者,故名。
淮南小壽山謹使東峰金衣雙鶴,〔一〕街飛雲錦書,於維揚孟公足下,〔二〕曰:仆包大塊之氣,〔三〕生洪荒之間。連翼、軫之分野,〔四〕控荊、衡之遠勢。〔五〕盤薄萬古,邈然星河。憑天霓以結峰,〔六〕倚鬥極而橫嶂。頗能攢吸霞雨,隱居靈仙。產隋侯之明珠,〔七〕蓄卞氏;之光寶,〔八〕罄字宙之美,殫造化之奇。方與昆侖抗行,聞風接境,〔九〕何人問巫、廬、台、霍之足陳耶!〔一○〕
〔一〕按《唐書·地理誌》,安州安陸郡隸淮南道。鶴色白,而曰金衣雙鶴,謂黃鶴也。
〔二〕維揚,揚州也,摘《禹貢》“淮海惟揚州”之句,以成文也。
〔三〕高誘《淮南子注》:大塊,天地之間也。
〔四〕《漢書》: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宋書》:翼、軫,荊州之分也。
〔五〕《韻會》:控,引也。荊、衡,謂荊州、衡州之地,或日荊山、衡山也。荊山在湖廣襄陽府南漳縣西北八十裏。衡山在衡州府衡山縣西三十裏。
〔六〕薛綜《東京賦注》:霓,天邊氣也。
〔七〕《世說注》:舊說雲:隋侯出行,有蛇斬而中斷者,侯連而續之,蛇遂得生而去。後街明月珠以報其德,光明照夜同書,因日隋珠。
〔八〕卞和寶玉,見四卷注。
〔九〕《水經注》: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鬆;二曰玄圃,一名聞風;上曰增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又曰:昆侖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千辰星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官。
〔一○〕巫山,在四川夔州府巫山縣。廬山,在湖廣九江府德化縣。天台山,在浙江台州府天台縣。霍山,在江南六安州霍山縣。
昨於山人李白處見吾子移交(縿本作“一昨於山人李白處奉見吾子移文”),責仆以多奇,鄙(繆本作“叱”)仆以特秀,而盛談三山五嶽之美,謂仆小山無名、無德而稱焉。觀乎斯言,何太謬之甚也!吾子豈不聞乎: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一〕假令登封禋祀,〔二〕曷足以大道譏耶?然能損人費物,庖殺致祭,暴殄草木,鐫刻金石,〔三〕使載圖典,亦未足為貴乎?且達人莊生,常有餘論,以為尺鷃不羨於鵬鳥,〔四〕秋毫可並於泰山,〔五〕由斯而談,何小大之殊也。
〔一〕《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河上公注。無名者,謂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之本吐炁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也。有名,謂天地有形位,陰陽有剛柔,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二〕《漢書·武帝紀》: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孟康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紀號,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檢之封焉。應劭曰:封者,壇廣十二丈,高二丈,階三等,封於其上,示增高也。刻石,紀績也。立石三丈一尺,其辭日: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尚玄酒而俎生魚。下禪梁父,祀地主,示增廣,此古製也。《周禮》:以禋祀昊天上帝。孔安國《尚書傳》:精義以享,謂之禮。杜預《左傳注》:潔齊以享謂之禮。
〔三〕《說文》:鐫,琢石也。
〔四〕尺鷃、鵬鳥,見一卷《大鵬賦》注。
〔五〕《莊子》: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郭象注:夫以形相對,則太山大於秋毫也。
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為有餘,形小不為不足。苟各安於其性,則秋毫不獨小其小,而太山不獨大其大矣。若以性足為大,則天下之足未有過於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則雖太山亦可稱小矣。故曰: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太山為小,則天下無大矣;秋毫為大,則天下無小矣,又怪於諸山藏國寶、隱國賢,使吾君牓道燒山〔一〕披訪不獲,非通談也。〔二〕夫皇王登極,瑞物昭至,蒲萄翡翠以納貢,〔三〕河圖洛書以應符。〔四〕設天網而掩賢,〔五〕窮月穴毳(音毳,又音串,義同)以率職。〔六〕天不秘寶,地不藏珍,風威百蠻,〔七〕春養萬物。王道無外,〔八〕
何英賢珍玉而能伏匿於岩穴耶?所謂牓道燒山,此則王者之德未廣矣。音太公大賢,傅說明德,棲渭川之水,藏虞、號之岩,〔九〕卒能形諸兆膚(直引切,陳上聲),〔一○〕戚乎夢想。此則天道暗合,豈勞乎搜訪哉。果投竿詣麾,〔一一〕舍築作相,佐周文,讚武丁,總而論之,山亦何罪。乃知岩穴為養賢之域,林泉非秘寶之區,則仆之諸山,亦何負於國家矣。
〔一〕《晉書》:孫惠詭稱南嶽逸士秦秘之,以書千東海王越。越省書,榜道以求之,惠乃出見越。
越即以為記室參軍,專掌文疏,預參謀議。《三國誌注》:《文士傳》曰:太祖雅聞阮瑀名,辟之,不應。連見追促,乃逃入山中。太祖使人焚山,得瑤,送至。梁邵陵王《貞白先生陶君碑》:牓道求賢,焚林招士。
〔二〕鍾嶸《詩品》:屬詞比事;乃為通談。
〔三〕《酉陽雜俎》:尉瑾曰:蒲萄出自大宛,張騫所致,有黃、白、黑三種。成熟之時,子實逼側,星編珠聚。西域多釀以為酒,每來歲貢。《周書·王會解》:戍周之會,倉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琦按:蒲萄,西域所產;翡翠,南越所產。略舉二物,以見遠方納貢之意。
〔四〕《淮南子》:洛出丹書,河出綠圖。《白虎通》:王者德至淵泉,則河出龍圖,洛出龜書。《宋書》:黃帝軒轅氏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閱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禮緯含文嘉》: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則而象之,乃作八卦。
〔五〕曹植《與楊修書》: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弦以掩之。
〔六〕顏延年《宋郊祀歌》:月穴毳來賓。呂延濟注:穴毳,窟也。月窟,西極。顏延年《赭白馬賦》:五方率職,四隩入貢。
〔七〕《家語》:音武乇克商,通道於九夫、百蠻。王肅注:百蠻,夷狄百種也。《漢書》:威震百蠻,武暢西海。《後漢書·杜篤傳》:屠裂百蠻。章懷太子注:百蠻,夷狄之總稱也。
〔八〕《公羊傳》:桓八年,王者無外。
〔九〕《楚辭章句》:周文王夢立令狐之津,太公在後。帝曰:昌,賜汝名師。文王再拜。太公夢亦如此。文王出田,見識所夢,載與俱歸,以為太師。傅說抱懷道德,而遭遇於刑罰,操築作於傅岩。武丁思想賢者,夢得聖人,以其形象求之,因得傅說。登以為公,道用大興。孔安國《尚書傳》:傅氏之岩,在虞、號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說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正義》曰:《屍子》雲:傅岩在北海之州,傳言虞、號之界,孔必有所案據而言之也。皇甫諡雲:高宗夢天賜賢人,胥靡之衣,蒙之而來。曰:我徒也,姓傅;名說,天下得我者豈徒也哉。武丁悟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說者,歡悅也,天下當有傅我而說民者哉。明以夢視百官,百官皆非也。乃使百工寫其形像,求諸天下。果見築者胥靡,衣褐帶索;執役於虞、號之間,傅岩之野。名說,以其得之傅岩,謂之傅說。
〔一○〕《淮南子》: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高誘注:兆朕,形怪也。《廣韻》:吉凶形兆,謂之兆朕。
〔十一〕《韻會》:麾,旗屬。《周禮》:建大麾以田。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一〕不屈己,不千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乃蚪蟠龜息,〔二〕遁乎此山。仆嚐弄之以綠綺,〔三〕臥之以碧雲,嗽之以瓊液,餌之以金砂。〔四〕既而童顏益春,翼氣愈茂,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五〕浮四海,橫八荒,出字宙之寥廓,登雲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長籲,謂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蔭君青鬆,乘君鸞鶴,駕君蚪(音求)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六〕此則未可也。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瑟,〔七〕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六〕使寰區大定,〔九〕海縣清一。〔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即仆林下之所隱容,豈不大哉。必能資其聰明,輔以正氣,借之以物色,發之以文章,雖煙花中貧,〔一一〕沒齒無恨。〔一二〕其有山精木魅,〔一三〕雄虺猛獸,〔一四〕以驅之四荒,磔(音窄)裂原野,〔一五〕使影跡絕滅,不千戶庭。亦遣清風掃門,明月侍坐。此乃養賢之心,實亦勤矣。
〔一〕《莊子》:道與之貌,天與之形。
〔二〕左思《吳都賦》:輪困蚪蟠。《說文》:蚪,龍子無角者。《抱樸子》:《史記·龜策傳》雲:江、淮間居人,為兒時以龜支牀。至後死,家人移牀,而龜故生,此亦不減五六十歲也。不飲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與凡物不同亦遠矣。仙家象龜之息,豈不有以乎?
〔三〕《廣博物誌》: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綺之琴。琴銘曰:桐梓合精。見《古琴疏》。
〔四〕瓊液,玉液也。金砂,仙藥也。俱見二十一卷注。
〔五〕阮籍詩: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
〔六〕方丈、蓬萊,見四卷注。
〔七〕陸機詩:佳人理瑤瑟。
〔八〕《孔叢子》: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
〔九〕《後漢書》:蟬蛻囂埃之中,自致襄區之外。
〔一○〕《隋書》:皇明禦曆,仁深海縣。《後漢書》:憲度既張,遠邇清。
〔一一〕《吳都賦》:川瀆為之中貧。
〔一二〕《後漢書》:以為沒齒之恨。章懷太子注:沒,終也。齒,年也。
〔一三〕木魅山精,見二十二卷注。
〔一四〕雄虺,見一卷注。猛獸,猛虎也。唐人諱虎,或易稱武,或易稱獸。
〔一五〕《韻會》:磔,裂也。
孟子孟子,無見深責耶,明年青春,求我於此岩也。
上安州李長史書
今湖廣之德安府,在唐時為安州,地屬淮南道。州設長史一人,正五品上。
白,嶔崎曆落可笑人也。〔一〕雖然,頗嚐覽千載,觀百家,〔二〕至於聖賢,相似厥眾,則有若似於仲尼,〔三〕紀信似於高祖,〔四〕牢之似於無忌,〔五〕宋玉似於屈原。〔六〕而遙觀君侯,〔七〕竊疑魏洽,便欲趨就,臨然舉鞭,遲疑之間,未及回避。且理有疑誤而成過(一本無“過”字),事有形似而類真,惟大雅含弘,〔八〕方能恕之也。
〔一〕《晉書》:桓彝,字茂倫,雅為周頻所重。顗嚐歎曰:“茂倫嶔崎曆落,固可笑人也。”
〔二〕《漢書》: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顏師古注:百家,謂諸子雜說。
〔三〕《史記》:孔手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手,弟子相與其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四〕《史記》、《漢書》載紀信誑楚事,不言其貌似高祖。惟《白帖》雲紀信貌似漢王,乘黃屋車,左纛,詐稱漢王出降項羽。不詳出於何書,耍必有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