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白集
古近體詩其三十五首
送韓侍禦之廣德繆件“德”字下多一“令”字
《唐書·地理誌》,江南西道宣城郡有廣德縣,本綏安縣,至德二載更名廣德。
音日繡衣何足榮?〔一〕今宵賞(始製切,音世,叉神夜切,音射,義同)酒與君傾。〔二〕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三〕
〔一〕《漢書》:侍禦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顏師古注: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二〕《漢書·高帝紀》:嚐從王媼、武負貰酒。顏師古注:賞,賒也。陶淵明嚐為彭澤令,故用之以擬韓侍禦也。
〔三〕《野客叢書》:《海錄碎事》謂淵明一字泉明,李白詩多用之,不知稱淵明為泉明者,蓋避唐高祖諱耳。猶楊淵之稱楊泉,非一字泉明也。《齊東野語》:高祖諱淵,淵字盡改為泉。楊升庵曰:今人改泉明為泉聲,可笑。
白雲歌送友人
楚山秦山多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君今還入楚山裹,雲亦隨君渡湘水。水上女蘿衣白雲,早臥早行君早起。
蕭士讚曰:此詩巳見七卷,特首尾數語不同,而此則尾語差拙,恐是初本未經改定者,今兩存之。
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
《太平府誌》:隱靜寺,在繁昌縣東南二十裏。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山,有碧霄、桂月、鳴磬、紫氣、行道五峰,寺當五峰之會,山讚岏拱合,林木幽奇,古澗委折,股雷轟地。相傳寺為杯度禪師所建,飛錫定基,江神送木,現諸神異。寺外有十裏鬆徑,傳雲禪師手植,或曰距寺二裏許有雙鬆對峙,勢若虯龍者,即師手澤。又嚐取新羅五葉鬆種寺西,迄今街存。舊誌又言,寺有朗公橘,杯度所攜頻伽鳥一雙,皆晉、宋遺跡。又有木、米、鹽、醬等池,言創寺時,諾物皆從此出雲。舊額雲“江東第二禪林”。按:繁昌縣,南唐時析南陵分置,在唐時街屬南陵。
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岩種朗公橘,門深杯度鬆。道人製猛虎,〔一〕振錫遺孤峰。〔二〕他日南陵下,相期穀口逢。
〔一〕《釋氏耍覽》:《智度論》雲: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法苑珠林》:晉沙門於法蘭,高陽人也。嚐夜坐禪,虎入其室,因躥牀前,蘭以手摩其頭,虎奮耳而伏,數日乃去。
〔二〕沈約《法王寺碑》:振錫經行,隻林宴坐。錫,釋家所執錫杖,一名德杖,一名智杖,有金環繞之,作錫錫聲,行時以節步趨者。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永遂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一〕浮雲遊子意,〔二〕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三〕
〔一〕鮑照《蕪城賦》:孤蓬白振,驚砂坐飛。
〔二〕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街山而不遠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三〕《詩·小雅》:蕭蕭馬鳴。《左傳》:有班馬之聲。杜預注:班,別也。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戚,畜猶如此,人何以堪。
送別
鬥酒渭城邊,〔一〕土戶頭醉不眠。〔二〕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傾壺醑,〔三〕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四〕新月到應(繆本作“家”)圓。
〔一〕《水經注》:長安,故鹹陽也。漢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別為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之陽。《史記正義》:《括地誌》雲:鹹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裏,今鹹陽縣東十五裏。《太平寰字記》:故渭城,在今縣東北二十二裏渭水北,即秦之杜郵。其城周八裏,秦自孝公至始皇,皆都於此城。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後漢省,並地入長安,故此城存。
〔二〕《史記集解》:韋昭曰:土戶,酒肆也。以上為墮,邊高似爐。《漢書注》:如淳曰:酒家開肆待客,設酒爐,故以爐名肆。臣瓚曰:盧,酒甕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盧者,賣酒之區也。以其一邊高,形如鍛家爐,故取名耳,非即謂火爐及酒甕也。
〔三〕《初學記》:醑,旨酒也。《玉篇》:醑,美酒也。《正字通》:俗呼釀為尾酒,醑為頭酒。
〔四〕河南道潁川汝陰郡有潁上縣。《太平寰字記》:潁上縣,以地枕潁水上遊為名。
《滄浪詩話》:太白詩“鬥酒渭城邊,墟頭醉不眠”,乃岑參之詩,誤編入。琦按:《文苑英華》亦以此詩為岑參作,題雲《送楊子》,岑集亦載之。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遊南嶽
南嶽,衡山也。在今湖廣衡州府衡山縣西北三十裏,接衡陽縣及長沙府界。
吳江女道士,頭戴蓮花巾。〔一〕霓衣(繆本作“裳”)不濕雨,特異陽台雲(繆本作“神”)。〔二〕足下遠遊履,淩波生素塵。〔三〕尋仙(蕭本作“倦尋”)向南嶽,應見魏夫人。〔四〕
〔一〕《太平禦覽》:《登真隱訣》曰:太玄上丹靈玉女,戴紫華芙蓉巾。
〔二〕巫山神女,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詳見二卷注。
〔三〕《洛神賦》:踐遠遊之文履,曳露綃之輕裾。淩波微步,羅韉生塵。呂向注:遠遊,履名。步於水波之上,如生塵也。
〔四〕《南嶽魏夫人傳》: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文康公舒之女,名華存,字賢安。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誌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衝舉,吐納氣液,攝生夷靜,住世八十三年,以晉成帝成和九年,歲在甲午,太乙元仙遣飈車來迎,夫人乃托劍化形而去。位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夫人,此秩仙公,使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主下訓奉道,教授當為仙者,男曰真人,女曰元君。
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一〕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麵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二〕春流逵蜀城。〔三〕升沉應已定,不必問(繆本作“訪”)君平。〔四〕
〔一〕蠶叢,蜀王之先,詳見三卷《蜀道難》注。
〔二〕李善《文選注》:《通俗文》曰:板閣曰棧。《史記》:去輒燒絕棧道。《索隱》曰:棧道,閣道也。音士諫反。包愷音士版反。崔浩雲:險絕之處,傍鑿山岩而施板梁為閣。琦按:入蜀之道,山路懸險,不容坦行。架木而度,名曰棧道。以其自秦入蜀之道,故曰秦棧。
〔三〕《水經注》:成都縣有二江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
〔四〕《高士傳》:嚴遵,字君平,蜀人也。隱居不仕,嚐賣卜於成都市,日得百錢以自給,卜訖則閉肆下簾,以著書為事。
徐而庵曰:“山從”二句,是承上“崎嶇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會。
送趙雲卿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餘幾日,兩鬢各成絲。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如逢渭川獵,獄可帝王師。
此篇與十二卷內《贈錢徵君少陽》詩,無一字差異,蓋編者重入未刪。
送李青歸華陽川
胡三省《通鑒注》:華陽川,在號州華陽山南。《雍勝略》:華陽水,在漢中府褒城縣西二十五裏,源出牛頭山,南流與漢水合。蕭本作“南葉陽川”,誤。
伯陽仙家子,〔一〕容色如青春。日月秘靈洞,雲霞辭世人。化心養精魄,〔二〕隱幾窅天真。〔三〕莫作千年別,歸來城郭新〔四〕
〔一〕《列仙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債八十餘年。《史記》雲二百餘年。時稱隱君子。
〔二〕江淹詩:隱淪駐精魄。
〔三〕《莊子》:南郭子綦隱幾而坐。陸德明《音義》:隱,憑也。
〔四〕《丁令成歌》: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
送舍弟
吾家白額(一作“馬”)駒,〔一〕遠別臨東道。他日相思一夢君,應得池塘生春草。〔二〕
〔一〕《魏誌》:曹休間行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裏駒也。”吾家白額駒,即吾家千裏駒之意,而改用李氏事耳。《晉書》: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嚐與太史令郭鏖及其同母弟宗繇同宿,鏖起謂繇曰:“君當位極人臣,李君有國土之分。家有騙草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呂光末,京兆段業,自稱涼州牧,以燉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署玄盛效穀舍。敏尋卒,護軍郭謙等以玄盛溫毅有惠政,推為燉煌太守,玄盛初難之,宗繇言於玄盛曰:“君忘郭靡之言耶?白額駒今生矣!玄盛乃從之。
〔二〕謝靈運夢見從弟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句,詳見十一卷注。
送別得書字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閑居。日落看歸鳥,潭澄羨(一作“憐”)躍魚。聖朝思賈誼,〔一〕應降紫泥書。〔二〕
〔一〕《漢書》:賈誼為長沙王太傅,後歲餘,帝思誼,徵之。
〔二〕紫泥,用之以封璽書,見七卷注。
送鞠十少府
試發清秋興,因為吳會吟。碧雲斂海色,流水折江心。我有延陵劍,〔一〕君無陸賈金。〔二〕艱難此為別,惆悵一何深。
〔一〕《新序》: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詳見十二卷注。
〔二〕《漢書》:陸賈有五男,出所使越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
餘時係尋陽獄中,正讀《留侯傳》。〔一〕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二〕餘喜子房之風,戚激於斯人,因作是詩以送之。
〔一〕《史記》世家第二十五為《留侯世家》。曰《留侯傳》,蓋變稱也。
〔二〕《舊唐書》:高適者,渤海蓚人也。為諫議大夫,負氣敢言,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禦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街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實,為大臣所輕。
秦帝淪玉鏡(一作“六雄滅金虎”),〔一〕留侯降氛氳。威激黃石老,〔二〕經過倉海君。〔三〕壯士揮金槌,〔四〕報讎六國(繆本作“合”)聞。智勇冠終古,〔五〕蕭、陳難與群。兩龍爭鬬時,〔六〕天地動風雲。酒酣(一作“縱橫”)舞長劍,〔七〕倉卒解漢紛。〔八〕字宙初倒懸,鴻(繆本作“洪”)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一作“夫子稱卓絕,超然繼清芬”)。胡月人紫微,〔九〕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繆本作“廓”)妖氛。〔一○〕采爾幕中畫。〔二〕戡(音堪)難光殊勳。〔一二〕我無燕霜感,〔一三〕玉石俱燒焚。〔一四〕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一〕《尚書帝命騐》:桀失玉鏡,用其噬虎。鄭康成注:玉鏡,謂清明之道。
〔二〕《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秦滅韓,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嚐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下邳。嚐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三〕《漢書音義》:倉海君,晉灼曰:海神也。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也。顏師古曰:二說並非,蓋當時賢者之號也。
〔四〕琦按:《史記》、《漢書》裁博浪沙事,並雲鐵椎,惟《水經注》雲: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駱賓王詩“金椎許報韓”,蓋出於此。
〔五〕《漢書·張良傳讚》: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盧諶詩:智勇冠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