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勞勞亭歌
原注:在江寧縣南十五裏,古送別之所,一名臨滄觀。
《太平禦覽》:《輿地誌》曰:丹陽郡秣陵縣新亭隴上有望遠樓,又名勞勞亭,宋改為臨滄觀,行人分別之所。《一統誌》:勞勞亭在應天府治西南,吳時置。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一〕我乘素舸(音歌,又音哿)同康樂,〔二〕朗詠清川飛夜霜。〔三〕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即。〔四〕苦竹寒聲動秋月,〔五〕獨宿空簾歸夢長。
〔一〕《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二〕《韻會》:舸,大船也。謝靈運詩: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康樂即靈運,以其襲封康樂公,故世稱之曰謝康樂。
〔三〕孫綽《天台山賦》:朗詠長川。胡震亨曰:“清川飛夜霜”,疑引謝詩,今謝集無此句,或亡之耳。
〔四〕《世說注》:《續晉陽秋》曰:袁虎少有逸才,文章絕麗,曾有《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少孤而貧,以運租為業。鎮西謝尚時鎮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非尚曾聞,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是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興致,即遣耍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
〔五〕竹有淡竹、苦竹二種,莖葉不異,以其筍味之苦淡而名。
此詩大意:太白自誇山水之趣既同康樂,而吟詠之妙又不減袁宏,惜無相賞之人輿之談話申旦,空簾獨宿,殊覺寂寥。兩事並用,各不相妨。楊注謂康樂乃謝靈運,邀袁虎者乃謝尚,疑太白誤作一事用者,非也。
橫江詞六首
《太平寰宇記》:橫江浦,在和州曆陽縣東南二十六裏。孫策自壽春欲經略江東,揚州刺史劉繇遣將樊能、於糜屯橫江,孫策破之於此。對江南岸之采石,往來濟渡處,隋將韓擒虎平陳,自采石濟,亦此處也。
人道(繆本作“言”)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一風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於瓦官閣。〔三〕
〔一〕胡三省《通鑒注》:吳人率自稱曰儂。
〔二〕《幽怪錄》:上元縣有瓦棺寺,寺上有閣,倚山瞰江,萬裏在目,亦江湖之極境,遊人弭棹,莫不登眺。《江南通誌》:升元閣,在江寧城外,一名瓦官閣,即瓦官寺也。閣乃梁朝所建,高二百四十尺,南唐時猶存,今在城之西南角。楊、吳未城時,正輿越台相近,長幹之西北也。唐以前江水逼石頭,李白詩“白浪高於瓦官閣”,以此。
其二
海潮南去過尋陽,〔一〕牛渚由來險馬當。〔二〕橫江欲渡風波惑,一水牽愁萬裏長。
〔一〕唐時江南西道有九江郡,即江州也,治潯陽縣。天寶元年改名潯陽郡,乾元初複為江州,今為江西之九江府。江水經其中,下至揚州入海。
〔二〕《方輿勝覽》:牛渚山,在太平州當塗縣北三十裏。山下有磯,古津渡也,與和州橫江渡相對,隋師伐陳,賀若弼從此北渡。六朝以來,為屯戍之地。陸放翁《入蜀記》:采石,一名牛渚,與和州對岸,江麵比瓜州為狹,故隋韓擒虎平陳,及本朝曹彬下江南,皆自此渡。然微風輒浪作,不可行。劉賓客雲“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王文公雲“一風微吹萬舟阻”,皆謂此磯也。《太平府誌》:牛渚磯,屹然立江流之衝,水勢湍急,大為舟楫之害。《元和郡縣誌》:馬當山,在江州彭澤縣東北一百裏,橫入大江,甚為險絕,往來多覆溺之懼。《太平禦覽》:《九江記》曰:馬當山,高八十丈,周回四裏,在古彭澤縣北一百二十裏。其山橫枕大江,山象馬形,回風急擊,波浪湧沸,舟船上下多懷憂恐,山際立馬當山廟以祀之。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一作“楚水東流”)揚子津。〔一〕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一〕漢水出漢中之嶓塚山,至漢口與岷江合流,東至揚州為揚子江,入海。胡三省《通鑒注》;揚子津,在今真州揚子縣南,是往來橫渡處。
其四
海神來(《文苑英華》作“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一〕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二〕
〔一〕《方輿勝覽》:天門山,在太平州當塗縣西南三十裏,又名蛾眉山,夾大江對峙,東曰博望,西曰梁山。
〔二〕《水經注》:錢塘縣東有定、已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木華《海賦》:波如連山。
其五
橫江館前津吏迎,〔一〕向餘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二〕
〔一〕《太平府誌》:采石驛,在采石鎮,濱江,即唐時之橫江館也。在明為皇華驛。按《唐書·百官誌》:津尉,掌舟梁之事。永徽後,廢津尉置津吏,上關八人,中關六人,下關四人,無津者不置。〔二〕梁簡文帝詩:采菱渡頭擬黃河,郎今欲渡畏風波。
範德機雲:絕句,一句一絕,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極四詠而反覆議論。此篇氣格合歌行之風,使人詠歎而有無窮之思,乃唐人所長也。諸家詩非不佳,然視李、杜,氣格音調特異,熟讀自見。
其六
月(《文苑英華》作“日”)暈天風霧不開,〔一〕海鯨東蹙百(一作“眾”川回。〔二〕驚波一起三山動,〔三〕公無(一作“莫”)渡河歸去來。〔四〕
〔一〕日暈主雨,月暈主風。
〔二〕木華《海賦》:魚則橫海之鯨,突扤孤遊,噏波則洪漣踧躇,吹澇則百川倒流。
〔三〕山謙之《丹陽記》:江寧縣北十二裏,濱江,有三山相接,即名為三山,舊時津濟道也。《永樂一統誌》:三山,在應天府西南五十七裏,下臨大江,三峰排列,故名。
〔四〕《古樂府》: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夜寂(一作“靜”)涼風發,獨上高(一作“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一作“秋城”,《文苑英華》作“秋光”),白露垂珠滴秋月(《文苑英華》作“如珠滴秋月”,一作“沾衣濕秋月”)。〔一〕月下沉(一作“長”)吟久不歸,古來(一作“今”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一作“還”,《文苑英華》作“卻”)憶謝玄暉。〔二〕
〔一〕江淹《別賦》:秋露如珠。
〔二〕謝玄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
東山吟一作《醉過謝安東山》。
原注:土山,去江寧城三十五裏,晉謝安攜妓之所。
《太平寰宇記》:土山,在升州上元縣南三十裏。按《丹陽記》:晉太傅謝安舊隱會稽東山,因築土像之,無岩石,故謂土山也。有林木、台觀、娛遊之所,安常請朝中賢士、子姓親蜀會宴於此。《江南通誌》:東山,在江寧府城東南三十裏,一名土山。晉謝安先隱居會稽東山,既出,心嚐思憶,因築土為山擬之,寄懷欣賞。《晉書》雲:謝安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每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即此地也。
攜妓東土山(胡本作“東山去”),悵然悲謝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白雞夢後三(一作“五”)百歲。〔一〕灑酒澆君同所懼。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一作“高”)詠何必奇。〔二〕
〔一〕《晉書》:謝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誌未就,遂遇疾篤,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裏,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裏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尋薨。楊齊賢曰:自安至太白時,三百餘歲耳,一本作“五百”,非是。
〔二〕《世說》: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孟曰祚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
僧伽具牙切,昔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