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同時,駱秉章也一再上奏,呈明樊燮控訴不實,隻是誣陷,並將所查明的帳簿和樊親供文件送繳軍機處進行辯駁。胡林翼在奏疏中亦以左“精熟方輿,曉暢兵略”、“名滿天下,諦亦隨之”為其剖白。軍機大臣肅順深得鹹豐帝的信任,他深知大局危殆,不重用漢人,不能紓大難,因而也表示說:必俟內外功臣有疏保薦,餘方能啟齒。這時鹹豐皇帝特旨詢問曾國藩,曾回奏曰:“左宗棠熟習湖南形勢,戰勝攻取,調度有方……應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襄辦團練事,抑或調赴該侍郎軍營,俾得盡其所長,以收得人之效?”數日後,曾國藩再次上陳:“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當此需才孔亟之時,無論何項差使,惟求明降諭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而肅順在與鹹豐皇帝的對答中也稱讚左宗棠“讚畫軍謀,迭著成效”,“人才難得,自當愛惜”。官文見鹹豐帝有意起用左宗棠,才見風使舵,“與僚屬別商,具奏結案”。如此內外相維,才算了此冤案。

另據載,清廷得官文密奏後,派滿大員某入湘查辦。某領命出都,沿運河而南。入魯境,從者請換乘大舟,某允應。既登,則陳設華麗,肴饌精美,複有歌女多人,調弦理絲,曼歌佐餐。某本是一個少年,且不學無術,平時惟聲色是好。至是悅目賞心,樂不思蜀。船手更能領會意旨,蕩漾至緩,今日進五十裏,明日則退二十裏,惟恐其速達。某舟居久,乃與歌女有染。迨抵鄂境,詢其仆曰:“此行沿途辦差者是誰?”仆以鄂撫胡林翼對。某引為怪事,曰:“吾查辦湖南之案,而鄂撫辦差,果真是胡林翼所為?”既抵武昌,鄂督官文與鄂撫胡林翼迎入官廨,設宴洗塵,酒過三巡,胡曰:“欽差此次為查辦左宗棠而來,林翼於宗棠固不相識,第湘、鄂接壤,夙知其能。值此宇內亂擾,三湘稍能安枕者,駱中丞鎮撫之功,抑亦宗棠讚襄之力。宗棠耿介成性,開罪小人,致釀成彈劾案,捕風捉影,可以斷定。為保全人才計,希望欽差有以成全之。”某曰:“餘奉命查辦,總期水落石出,案情大白,不得有毫末私意存乎其間,公事公辦可也。”胡曰:“宗棠之才,出類拔萃。天下紛紛,養成一人才非易,寧忍加以摧殘。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即不可一日無宗棠。故宗棠之去就關係湘政良壞,又係於全局安危。林翼之為是請,是為公言而非私言。公如見信,請中止湘行。今已代公擬複奏稿為之辯誣,公若同意,可拜發而回京也。”某曰:“是何言也?君之諛左,殆阿私所好。餘奉使命而不赴湘查辦,是欺罔朝廷。豈能憑君一語,而陷餘於不忠乎?”言次,十分憤慨。胡也怒甚,乃於靴統中出一奏折擲某前曰:“欽差不發代擬之折,餘即拜發此折矣!”某翻閱完畢,麵如死灰。原是胡林翼劾某之十大罪狀。其中敘述自出都至鄂,沿途如何騷擾民間,舟中如何強占民女,種種不法,罪浮於死,皆事實。某亟揖林翼曰:“潤翁曷開玩笑至此,衡以官官相護之義,萬勿拜發。至君之諛宗棠者,自信而有征,固無俟鄙人之徹查。”胡曰:“代擬之折拜發乎?仍赴長沙乎?”某立允拜發,且曰:“決罷湘行,詰朝當回京複命也。”於是左宗棠得免於罪。

六、進入曾國藩的幕府

當案子還沒了結之時,左宗棠想到自己落到這步田地,感到官場險惡,憂心忡忡。他實在不想在官場混下去,於是以要去北京會試為由,向駱秉章提出辭職,並推薦劉蓉代理他的職位。左宗棠於鹹豐九年(1859)十二月二十日搬出了湖南巡撫衙門,從而結束了他的幕客生涯。為了這個案子,駱秉章也被連累,於第二年調撫四川。

左宗棠離開巡撫衙門後,先用幾天時間掃祭祖墓,然後於鹹豐十年正月,由長沙北上,說是赴京會試,但到三月才抵達襄陽。他本想去見胡林翼,但此時正是胡丁母憂期間,概不會客。左宗棠隻好先去信說明來意,胡林翼不能置之不理,但被太太陶夫人所勸阻。她說:“季高性子偏激人所共知。此刻正遭橫禍,如果胡公直接出麵,使人懷疑老爺袒護他,相見之下,恐怕惹出事來。”胡林翼聽了也以為然,就寫了一封密信函給襄陽毛鴻賓,要他勸阻左宗棠北上。信中大意說:“小人網羅四布,如果前往北京,必將自投羅網。隻能暫時容忍,靜待機會以圖東山再起,才是辦法。”而與此同時,曾在雲貴總督林則徐幕府和陝甘學政羅文俊幕府出謀劃策的王柏心,則對左的遭遇深表同情,在給左的信中說:“自古以來,功高總有人嫉妒,不應當因微言而消極退隱。為了實現自己的誌願,還是去投奔胡林翼或曾國藩,讚劃兵謀,等到將來克敵成功,再告歸鄉裏,以正海內外視聽,那就和現在退隱大不相同了。”左宗棠看了這兩封信,盡管四顧茫茫,深感寒心,但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還是采納了王柏心的建議,沿江東下,投奔曾國藩去了。

當樊燮京控案結案後,即涉及到了左宗棠的出路問題。此時左宗棠已有意隨同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鹹豐十年(1860)四月二十日,清政府命兵部郎中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但曾國藩卻在是否任用左宗棠襄辦軍務的問題上,顧慮重重,躊躇不決。他承認,長期以來左宗棠在湘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大力支持他籌建湘軍,湘軍“出征”後,為湘軍募勇、集餉,厥功甚大。鹹豐四年(1854)三月,曾國藩兵敗靖港,投水自盡,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準備參劾曾國藩,“罷遣湘軍”。就在他兵敗自盡的當天,左宗棠卻從長沙縋城而出,趕往銅官渚,安慰、鼓勵他整軍再戰,雪裏送炭,盛情可感。但他又認為自己與左宗棠的思想基礎不同。左宗棠言大誌高,個性剛強,難以駕馭,雖說謀略甚深,但缺乏實戰經驗。

再者,他與王鑫發生矛盾時,左宗棠右王而非曾。所以,清政府雖然於四月二十日命左宗棠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但是曾國藩卻不肯上奏表態,態度暖昧。在這一關鍵時刻,胡林翼去信督促。六月三日,胡林翼致書曾國藩說:“左季高,謀人忠,用情摯而專一,其性情偏激處,如朝有爭臣,室有烈婦,平時當小拂意,臨危難,乃知其可靠,且依仗季公,其功可成。”對此,曾國藩不能不慎重考慮胡林翼的推薦。

自從鹹豐四年春湖口、九江潰敗後,湘軍水師主力全仗胡林翼從中護持,不僅修複了殘破戰船,並使水師實力得到長足發展。羅澤南領兵支援胡林翼時,兵數僅有五千,後來發展到八千,此外,尚有鮑超部霆軍五六千、李續宜部三千左右。胡林翼擴編湘軍水陸師時,提拔重用湘軍將領,保持了湘軍營製,使湘軍仍奉曾國藩為統帥,所以曾國藩東山再起時才有兵可用。七年曾國藩被削除兵權後,胡林翼在暗中輸餉,維護江西湘軍,奏請起用曾國藩。曾國藩東山再起後,胡林翼利用與官文的關係,為曾國藩謀位謀權。九年曾國藩不去皖南、皖北,不去四川,而是領兵進入鄂、皖交界地段,與胡林翼聯合作戰,也得力於胡林翼的暗中支持。曾國藩即使當上兩江總督,而依靠胡林翼之處也很多。就他與胡林翼的關係,與左宗棠的交誼,以及他統率的湘軍的處境而論,權衡利害得失,他不能不俯從胡林翼的請托。如果他把左宗棠拒之千裏之外,不僅開罪胡林翼,並將受到湖南官紳輿論的指責。經過反複“格物窮理”後,鹹豐十年(1860)六月十六日,曾國藩上奏《請留左宗棠襄辦軍務》,這時左宗棠已經在湖南籌建新軍了。

鹹豐十年(1860)五月下旬,左宗棠開始在長沙大舉招兵。他參照王鑫老湘營的營製,兼采曾國藩的湘軍營製,共計成立四營,每營弁勇四百名,營設營官。另設四總哨,每總哨計有弁勇三百二十餘人,總哨以哨長為首。總哨類似王鑫老湘營的旗,故有時亦稱為旗。另精選勇士為八隊親兵,共二百人……以奮勇著名者為隊長,每隊二十五人,供臨陣衝堵之用。營官、總哨哨長為李世顏、羅近秋、崔大光、黃有功、黃少春、張誌超、朱明亮等。左宗棠認為,“凡為統將者,必親募人數多於增附人數,然後運調易而呼應靈”。故僅吸收王鑫遺部四旗,一千四百名。此四旗“營製、旗色一遵其舊”,唯旗長四名,則由左宗棠親自選定委派。這一千四百名沿用王鑫的稱謂,稱老湘營。因左宗棠籌組湘軍時兼采王鑫遺製,部隊中有王鑫遺部四旗,所以習慣上稱左宗棠係湘軍為老湘軍,以別於曾國藩嫡係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