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德的一次遇險之謎(1 / 1)

人史

作者:佚名

朱德身強力壯,所以能和士兵們一起生活,與他們密切接觸,從而得到了他們的信任。朱德在運用遊擊戰時深深體會到,若沒有廣大群眾的依托,成功是無望的。因此,他一方麵非常強調部隊必須嚴守紀律,不得侵犯群眾利益;另一方麵,他又強調部隊內部長官應當愛護士兵,禁止打罵和體罰。

同老百姓保持密切關係,使得朱德獲得了不少幫助。1929年8月,朱德帶領著幾千名紅軍,浩浩蕩蕩地來到了廣東豐順縣馬圖鎮。當地百姓受反動派蒙蔽,對紅軍有懼怕心理。對百姓的這種情況,有些戰士想不通。朱德便耐心對大家說:“老鄉越怕我們,我們越要接近他們,多為他們做好事,慢慢他們就會明白了。”於是就動手為老鄉掃院子、劈柴、喂豬、挑水……幾天後,老鄉們消除了懼怕心理,走出來歡迎紅軍,此時的馬圖鎮就像過年一樣熱鬧。朱德仍舊要紅軍繼續為群眾做好事,他自己每天都把房東的水缸挑得滿滿的。有人向房東介紹說:“擔水的老兵,就是紅軍的領頭人。”房東很吃驚,接著就在鎮上傳頌開了:紅軍的領頭人給老鄉做好事,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來沒有過的,因此老鄉們更加擁護紅軍了。

朱德的平易近人,與老百姓、士兵打成一片,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潛在的護身符,在危難時候大顯身手。

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寫道:“朱將軍在任何時候都是個可以混雜在農民集市裏的人,在那裏,人們可以出售蔬菜,閑話家常。他渾身上下,從平凡的麵貌到行動,都是個農民的樣子。”

1929年2月,國民黨劉士毅部乘黑夜包圍了駐紮在項山的紅四軍軍部。此時,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要朱德先走,隨部隊突圍,自己掩護,朱德不肯扔下妻子,正在爭執之時,房門“嘩啦”一聲被踢開,十幾個敵人端著槍,氣勢洶洶衝了進來。伍若蘭迅速奪過朱德手中的槍,故意對衝進來的敵兵嗬斥說:“你們不在前邊打仗,跑到我屋裏來幹什麼?”說著,回頭對站在一邊的朱德大聲命令:“還不出去打一桶水來給軍長洗臉!”朱德點頭答了個“是”,抽身欲走。一個瘦猴模樣的家夥用槍攔住朱德,另一個敵兵旋即奪下伍若蘭手裏的駁殼槍。

“他是你們什麼人?”敵人逼問道。

“他是夥夫!”伍若蘭鎮靜地答道。敵兵見朱德滿臉胡須、身著普通士兵裝束,不像當大官的樣子,也就將注意力轉向伍若蘭:“媽的!朱德睡在哪裏?”朱德乘機提著小桶走出房門。

“他在後邊那間屋裏睡覺。”敵人為搶頭功,爭相往裏邊衝去,伍若蘭扭身飛跑,但由於她當時身懷有孕,一顆流彈射穿她的腳踝,不幸被敵人抓獲。1929年2月8日,伍若蘭英勇就義。

伍若蘭的死是朱德終身的遺憾和隱痛。然而,若不是農民相貌和裝束作護身符,即使有伍若蘭的機智勇敢,朱德也難以脫身。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夥夫式的形象幫助朱德脫了險。

摘自《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