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

項羽在國人的心目中一直很糾結。“彼可取而代也”,他石破天驚的一聲怒吼之後,大秦王朝便被他攪得天翻地覆;還是這個項羽,剛愎自用,性情暴戾,坑殺降兵,火燒秦宮,留給後世的是不盡的詛咒。所以有人說“英雄項羽,匹夫項羽”,還真是準確、貼切。作為一代梟雄,項羽注定是要被曆史記住的。因此,他被史太公寫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就是必然的了,問題是將他收入在“本紀”裏,就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了。用現在的話說,錄入“本紀”者,皆為國家元首,而項羽是唯一沒有這一桂冠的人。如此,也許有作者的個人偏愛,因為文人是很容易受英雄感染的,當然,文人也易為情所動,那麼,司馬遷這般“高規格”地禮遇項羽,到底是因為前者還是因為後者呢?史太公已作古兩千餘年,我們是沒有辦法向他當麵請教了,不過,他留下的文字卻還是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兩者兼收,又倚重於情。也就是說項羽有血性,更有柔情。如此一說,注定會讓很多人費解:楚霸王也會有一腔柔情?

我們讀《項羽本紀》,往往會讓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勢所震撼。其實,他披甲持戟,瞋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之風采,不過是一層障眼的雲霧,他骨子裏裝著太多的柔情,而且就是這些濃烈的柔情,讓一個英雄倒下了,也讓一個英雄站立起來了。當然,倒下的是他的那份霸業,站起來的卻是他的魅力,千年不倒的魅力。

如果一定要說項羽的柔情,恐怕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霸王別姬,因為這被後世文人渲染得太多。不過,它也確實能證明項羽的兒女情長。身陷垓下,四麵楚歌,項羽不禁慷慨悲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淚水潸然而下,牽掛的竟然是夫人的命運!其情纏綿,其景淒婉,這是生命的絕唱,更是愛情的悲歌!至此,誰還能言項羽無情?

但是,說項羽柔情濃烈,僅異性之愛、女兒之情不足道矣。英雄的柔情,是大海的深邃,是草原的遼闊。而項羽的柔情傳遞給我們的正是如此。

我們提到鴻門宴,就會聯想到陰謀與陷阱。其實,這是對曆史的篡改。項羽鴻門設宴,未必想殺劉邦。至於宴席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那不過是範增的意圖。有史學家又說,劉邦鴻門脫險,是張良布局、樊噲鬧場的結果。這也是一種曲解。項羽陳兵40萬,有如龍潭虎穴,豈能破不了張良的“局”?項羽橫刀立馬,氣勢如虹,又豈能是樊噲之流所能阻擋的?劉邦能出走鴻門,皆因為他與項羽有過結拜之誼。所以,是兄弟之柔情救了劉邦一命。

項羽平定東方後,又揮師西進,在廣武與漢軍對峙。劉邦恐懼楚軍,便派人斷了項羽糧草。項羽一怒之下,做了一個案板,將劉邦的父親擱置其上,並宣告說:“如果漢軍再不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劉邦說:“你我曾相約結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還望你能分我一碗肉湯。”有人說,劉邦無賴亦無情,令人發指。其實,劉邦是揣透了項羽,他不可能殺其父,而項羽也正中下懷,威脅劉邦不成,隻得拆了案板,罷了念頭。如此,我們又看到了項羽“父子”之柔情。

項羽被漢軍逼到烏江邊,但未必就是窮途。烏江亭長撐船等在那兒,勸他上船,奔江東而去。項羽謝絕了:“我和江東弟子8000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人回來,縱使他們擁我為王,我有什麼顏麵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羽難道心中無愧嗎?”項羽放棄了生的機會,直至戰死在烏江邊。後世人所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說,其實道出的就是項羽的一份故土之情。

項羽死之前,身負數十傷,血戰中回頭一望,卻見圍剿他的漢軍裏,竟有一人是他的老部下,就說道:“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我聽說劉邦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侯懸賞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給你吧。”

說罷,自刎而死。於是,這撥將士蜂湧而上,相互踐踏,開始爭奪項羽的軀體。最後項羽的屍首被撕為五塊,而獲肢體者均得到劉邦的封賞。麵對叛將,項羽竟然沒有仇恨,想到的卻是再給老部下一次升官發財的機會,如此“將卒”之情,天地動容!

誰說英雄無情?項羽就是一個有情的典範。有情可能讓他敗走帝位,卻也成全了一個千古一絕的英豪。所以,司馬遷將他錄入“本紀”,是英雄本色使然,也是英雄的一腔柔情使然。我們不必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