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國繪畫(214)第一世界美術曆史
一、古代美術
滿碩大,以讚美和祈求優勢的繁殖能力和生育能力,以致麵容和四肢都被異常地簡化。顯然,在氏族部落群體中,一個健壯而強大的母性領袖是至關重要的。屬於同類性質的作品,在歐洲相當廣闊的地區均有所發現。如法國的列斯普根和格裏馬底兩地發現的石雕女像,具有誇張為幾何形體塊的傾向,而布桑波依和蘇聯格格裏諾的牙雕女像則比較寫實。還有法國羅賽爾洞出土的浮雕《持角杯的女像》軀體的表現與維林道夫的《母神》有相似的誇張,右手持一牛角形物,究竟是號角還是角杯尚不能肯定。至於動物形象的表現,有法國蒙黛斯班洞穴中用泥土堆塑的熊,從它周圍殘留的紛亂足跡來看,可能是為舉行有關獵熊的巫術而製作的。夏倫特洞中的野豬浮雕,形象已較生動。在壁畫方麵,早期的製作有尼奧克斯洞穴中的猛獁,芳特·高姆洞中的野牛,都是以粗放稚拙的線條描出動物的側麵形象。在加爾加斯洞中,有用圓點來裝飾身體的馬,並且留有原始人的手印。
到了馬格德林期,洞穴壁畫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有壁畫的洞穴大量發現於比利牛斯山脈兩側的法國和西班牙境內,考古上稱為“法蘭科——康塔布連美術圈”。其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是法國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
拉斯科洞穴位於法國南部蒙底涅附近,1940年由幾名少年偶然發現,全洞包括3個較大的洞穴和連接它們的通道。洞頂和大部分通道兩側的岩壁上,畫著大量犛牛、野馬、冰鹿等原始時代的動物,奔逐馳躍,生機盎然。從畫法和風格來看,可能出自好幾代人之手,最早的屬於距今達3萬年的奧瑞涅晚期,這時的作品以勾勒輪廓為主,畫幅較小,線條也比較零亂,所畫動物不甚強調表現動勢。大量的作品屬於馬格德林期,即製作於公元前14000年左右。畫家以準確而簡潔的線條畫出有各種動態的動物的側麵像,有的用紅、黑兩色,渲染出明暗和體積,氣勢磅礴,奔馳跳躍的姿態充滿了生動有力的節奏。拉斯科洞穴壁畫中已經出現人物自身的形象,在一幅紀念一位酋長的犧牲的畫麵上,畫著被負傷的野牛角牛氐而亡的酋長形象,他頭頂上束有發辮、臀部有尾飾,與我國青海上孫家寨出土舞蹈紋彩陶盆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
阿爾塔米拉洞穴位於西班牙北部的桑坦德爾,1868年被一位追逐獵物的獵人發現,由當地領主蘇道拉爵士加以發掘和研究。他在地下發現了為數甚多的原始石器、骨製器和燒火的灰燼、獸骨之類。到1872年,由於一個女孩子的發現,而找到了畫有20多隻各種動物形象的“公牛大廳”。這個所謂“大廳”是一處寬約18米,廣約9米的大洞穴,洞頂上畫有各種動物,而尤以各種姿態的野牛形象最為生動。與拉斯科相比,這些壁畫顯然比較工整精致,而且風格比較統一。最典型的是人們常常舉出的《受傷的野牛》,它以黑、紅和白色渲染,間以線條,把野牛軀體的起伏結構表現得準確生動。其餘如佇立、怒吼、屈跪等各種姿態,均栩栩如生,躍然壁上。像這樣高度成熟的作品竟然出自14000年至10000年前的原始人類之手,似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因此,蘇道拉的發現一直受到考古界的懷疑,直到1901年拉·牟特發現康巴萊勒和芳特·高姆兩座史前洞穴的壁畫,才證實了阿爾塔米拉的偉大價值。1902年的《人類學年鑒》上發表了《懷疑論者的懺悔》一文,終於為行將謝世的蘇道拉爵士恢複了名譽。
除了拉斯科與阿爾塔米拉之外,在瑞士、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境內,也發現有類似的洞穴壁畫,由於風格相近,也都歸入法蘭科—康塔布連美術圈之內。
器物藝術的分布似較壁畫更為廣泛。西歐方麵,如瑞士凱斯萊綏洞發現的刻在骨器上的線雕圖畫《吃草的冰鹿》,那低頭覓食的姿態悠然自得。法國羅爾台特洞出土的一件牛肩胛骨上刻的《冰鹿過河》,借助於在鹿腿間穿行的遊魚來表示水的存在,實在是非常大膽的奇思巧構。東歐方麵,在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國南部,也有許多用幾何化風格的線條裝飾的器物和洞穴壁畫的發現,因為它與法國西南部格拉福特文化風格相似,故通常稱之為“東方格拉福特文化”。
歐洲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最後階段,是距今1萬至7千年的阿誌裏期,也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中石器時代”。此時的造型藝術,表現出抽象化和符號化的傾向,內容也轉向人類自身,出現了很多構圖宏大的圍獵、騎射、格鬥的場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轉變,是由於這時歐洲大陸氣候轉暖,冰河期的原始猛獸已經很少,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大大提高,弓箭、梭鏢等先進工具被普遍采用,人們也離開了幽暗的洞穴,在山坡和平原營室集居。畫在岩壁上的這個時期的壁畫,正是反映了人類取得優勢地位、成為自然的主人,那種充滿自豪感的頌歌。位於西班牙東海岸一帶的勒望特、蘭利達和卡蒂克斯等處,近年來不斷發現這個時期的岩麵畫,它不再是單個形象無計劃的集聚,而是如同上圖的“狩獵”場麵那樣依照一定情節精心安排的完整構圖。畫中人物以線狀、紡錘狀或帶狀的幾何化手法,表現出奔跑、跳躍等各種姿態,十分生動。畫中涉及的題材也十分廣泛,蜘蛛、蜜蜂這一類的小昆蟲也都入畫。西班牙岩麵畫的風格南下,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也出現於非洲。從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到南端的羅得西亞均有發現,它們中間的源流關係目前尚有爭議,但無論如何,它是屬於和法蘭科—康塔布連美術圈毫無關係的另一個係統的美術。
這一時期岩麵畫中抽象化和符號化傾向的出現,預示著新石器時代抽象圖案的即將興起,阿誌裏洞穴中的彩繪礫石便是一個明顯的標誌。不過對於這些礫石的用途,至今還是一個謎。目前至少存在著3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一種巫術或占卜的工具;也有人認為是原始人記事的符號,具有文字的雛形;還有人提出一種假設,認為這是人類最早的貨幣,用於取代物物交換的一種中間品。
舊石器時代美術作品中大量表現各種動物的形象,正是原始社會狩獵經濟的反映。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的狩獵活動常常要冒很大的風險,為了祈求勝利,傳授技術,而產生了作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和藝術。在這些幽暗低矮的洞穴裏,匍伏著原始的“藝術家”們,借著燃燒油脂和樹木的火光,艱難地雕鑿著、塗畫著,隻有認識到自己的勞作關係到狩獵的成敗,關係到部族的存亡,他們才能這樣虔誠、這樣認真地去從事這種我們今日稱之為“造型藝術”的活動。魯迅先生說:“畫在西班牙亞勒太米拉(今譯阿爾塔米拉—編者)洞裏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遺跡,許多藝術史家說:這正是‘為藝術而藝術’,原始人畫著玩的。但這解釋未免過於‘摩登’,因為原始人沒有19世紀的文藝家那麼有閑,他的畫一隻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於野牛,或者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這樣看來,原始藝術的動機和意義,不外乎如下幾方麵:
1巫術作用:為了祈求狩獵的勝利,尤其是較難對付的大動物,人們在洞中舉行儀式,把將要狩獵的對象畫在壁上,對著這模擬的目標奔騰跳躍,投擲武器,以求得精神上的征服,原始的音樂和舞蹈,也這樣同時產生。這一點,從多數洞穴中都隻畫難以捕捉的凶猛動物如野牛、猛獁等等,很少見到免、鼠之類容易獲取的小動物,就可以證明。
2啟蒙作用:年輕的男子進入成年,部落舉行啟蒙儀式(Initiationritual)以傳授生產和生活的知識,這在今日的許多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在舉行儀式的場所,常常有圖畫和裝扮成鬼神的人,通過巫術或其它方式,向年輕一代傳授技術,原始壁畫中那些在要害部位標有箭頭或其它記號的圖畫,顯然是具有這種目的的。拉斯科洞穴壁畫中還有披著鹿皮的直立人,以笛聲引誘牡鹿進入伏擊圈的畫麵,亦屬此類。
3記事作用:最典型的代表是拉斯科洞穴中所畫“陣亡的獵手”,圖中畫著一頭腹部被長矛刺中的野牛,凶猛地牛氐向麵前的獵手,獵手猝不及防,倒地陣亡,身邊拋落著他的權杖,杖上的小鳥,可能是這個部落的圖騰(Totem),左下方的犀牛和尾部的六個短劃,可能說明犧牲者生前的戰績,也可能表示事件發生的日期。
4圖騰作用:圖騰崇拜(Totenism)至今在某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他們以某種自然形象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相信它的神秘力量可以保佑部落的生存,因而把它的圖形畫在自己的住所、用具甚至身體上。
此外,在許多器物上發現的線刻圖畫,也有一部分並不屬於圖騰標記,而是有一定裝飾和美化作用的,因此,也有人提出過“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從這種例子可以說明,藝術的功利目的和審美目的並不是互相對立、不可調和的。人類在為著功利的目的而創造出作品的同時,也逐漸從大自然的存在和運動中得到了關於美的基本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一定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這在後來新石器時代產生的各種抽象圖案中,充分表現了出來。
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新石器時代,在歐洲大約開始於公元前10000年至7500年左右。這是一個充滿進取和創造的躍進時代。過去的采集經濟和狩獵經濟被農耕和畜牧所代替,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資料有了可靠的保證;石器工具更加進步;陶器的發明,建築的出現是人類造型活動的嶄新領域,手工紡織也開始發展,從而使人類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用建設性的、創造和增長財富的勞動來代替過去那種破壞性的、竭澤而漁式的謀取生活資料的時代出現了。在藝術領域裏,如果說舊石器時代是一個以繪畫和雕刻為中心的模仿性藝術時代,那麼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以製陶和建築為中心的實用美術的時代。
製陶技術的發端是在農業經濟發達較早的西亞地區,底格裏斯河上遊摩蘇爾附近的哈鬆納發現的公元前58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就有不少手捏陶片。而屬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哈拉夫文化,雖然陶器仍然出自手捏,但表麵光滑,有編織紋、網紋、帶紋等刻痕裝飾;稍後於此的“撒馬拉陶器”,已經有了草木、鳥獸紋樣的出現,植物圖案數量很多,可以看做是農牧經濟在藝術作品中的最初反映。發現於幼發拉底河下遊著名古城烏爾附近的特爾·阿一烏貝德的文化層,是公元前4000年的遺物,這時已經有了輪製陶器的技術,表麵打光,形狀多樣,圖案豐富,是西亞原始陶器的最高水平。圖案紋樣的特點是多將動物形象作幾何化的處理,精美工巧,樸質有力。
歐洲發現的最早陶片,是丹麥貝土塚文化遺址中的手捏陶器殘片。它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這種陶器厚重粗糙,有明顯的指痕,後期遺物有繩紋、帶紋、齒紋、梳紋、網紋等印紋裝飾。這些紋樣的最初來源,是由於在編製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以粘土使之成形時,往往留下編織或刻劃的幾何形印痕,因此而發展起來的。
西亞的製陶技術,隨著東方農業文化的西漸,一步步深入歐洲,它與當地風格互相結合形成歐洲陶器藝術的三大派係:
1中歐方麵: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流域諸國史前陶器的風格,表現為器形樸實敦厚、裝飾紋樣十分簡潔,鋸齒狀和帶狀紋樣較為多見。奧地利的門德斯發現的陶器,以堆凸的乳突和曲線來裝飾,別具一格;波希米亞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有彩繪陶的發現,多為幾何紋樣,在燒成之後以紅、白、黑繪成。
2南歐方麵:包括愛琴諸島、希臘、意大利和西西裏一線。這裏由於氣候溫和、農業發展較早,加之與西亞、埃及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之後,文化交流頻繁,因此,製陶水平發展很快。尤其是愛琴諸島,是歐洲原始陶器的精華所在。它的器壁堅而且薄,製作精巧,器形多樣,彩繪技術十分熟練,紋樣的意匠多源於海洋生活,有的直接以海洋動植物為題材,構圖多流暢的曲線,組織成回旋反複的動勢,富有音樂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