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古代音樂

古埃及音樂

古代埃及是古代著名的糧倉。它東臨紅海,西界利比亞,南鄰努比亞(埃塞俄比亞和蘇丹),北瀕地中海,全境處於一片黃色沙漠之中,惟有一條長達6648公裏的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其間,形成河穀綠洲。

古代埃及文明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經曆了拜達裏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阿姆拉文化(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格爾塞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於公元前3100年出現了統一的國家。古埃及的曆史一般可分為古王國 (約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又稱“金字塔時代”)、中王國(約公元前2041~公元前1786年,已進入封建時代)、新王國(公元前1567~公元前 1085年,又稱“帝國時期”)3大段。最高統治者為“法老” (意為“大房子”),掌握軍政大權,是古代專製君主的典型代表。公元前12世紀中葉埃及開始衰落,周邊蠻族不斷入侵,使埃及文化逐漸衰落,直至公元前525年,古代埃及文明就再也沒有恢複過來。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以其希臘化的特色掩蓋了埃及的本色。

古埃及經濟是一種古老的“計劃經濟”,由國家絕對控製經濟生活是埃及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它不僅控製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大部分生產,而且還負責產品的分配。其居民分為六個等級:王室;僧侶;貴族;書吏、商人、工匠、農民;農奴;奴隸。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極為懸殊。埃及人的家庭為一夫一妻製,婦女地位較高,允許其擁有財產和繼承財產,並可繼承王位。其經濟基礎是農業,業已高度發達。手工業也在公元前3000年已頗具規模。公元前2000年以後,埃及商業也得到迅猛發展。

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據著支配地位的是宗教,埃及文明中的幾乎每一個領域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它的統治是神權統治,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修建大型金字塔陵墓和神廟;它的藝術也是表現宗教象征的手段,文學和哲學中也充滿了宗教說教和對神的讚頌。

埃及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葉就發明了文字,其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雕像和繪畫(包括壁畫),一般為建築的附屬品。

上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文明,在金字塔(陵墓)內的壁畫、雕刻和出土文物中,可知其已使用多種樂器。主要樂器有西斯特魯姆(一種金屬叉鈐,是宗教的象征);有阿夫路斯狀的兩根笛——雙笛;琵琶型的弦樂器,上張6~12根弦的弦樂器,用於王侯、貴人的冠婚葬祭、軍隊的出征等。可見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音樂占有重要地位。在出土的莎草紙文書中還載有音樂演出活動的情況。

埃及的豎琴:在第3~6朝的古王國時代(前2686~前2181)出土的浮雕中有淺弓形豎琴“貝尼琴”,被視為神聖的樂器。此後1000年間“貝尼琴”又演化出多種樣式,有深弓形、彎把舀勺形(類似箜篌)和船形等。

公元前14世紀,西亞的三角形豎琴和長頸琉特傳入埃及,豎琴的體積也由小變大,一種雙簧的管樂器取代了笛子,音階則由五聲變為七聲。

大約在公元前27世紀就已出現打擊樂器,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出現了飾以各種動物頭形的拍子板,不久又出現了各種雕刻精美的響板、鍾、鼓、鈴等打擊樂器,桶形鼓則最早見於公元前20世紀。

在保留下來的文獻中,從一些留存至今的歌詞中,可以推斷已出現了長達40段之多的多段體歌曲;還記載有第一個職業音樂家赫姆萊(國王的後妃)出現在古王國時代(公元前 25世紀前後)。至中王國時代,大量民間音樂家演奏於節日喜慶場合,新王國時代則出現了流浪藝人和乞丐音樂家。

古埃及人認為音樂現象與宇宙運動聯係密切,甚至可以反映天體的運行,並十分強調音樂的道德文化作用。這些音樂思想, 對古希臘的音樂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旅居埃及22年之久,哲學家柏拉圖也曾訪問過埃及)。

古西亞音樂

古代西亞是指亞洲西南部各地區,包括伊朗高原、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西亞文明的中心是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指兩河之間的地方),北部稱“亞述”,南部稱“巴比倫尼亞” (其北部稱“阿卡德”,南部稱“蘇美爾”)。約公元前 4300年後,南部農業迅速發展,終於在約公元前26世紀時(距今 4500年)出現了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人的文化成就,最突出的是一部全麵的法典,以及雖發展程度不高但卻獨特的宗教(所有的神都能賜福或降禍,沒有來世),同時還發明了楔形文字等。沒有哲學作品。現存有其出土文物——奏樂圖,上部為4個沉思狀的僧侶,下部為奏樂者。

大約在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建立。其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使之成為古代世界的大國。漢謨拉比給後世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死後,巴比倫開始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出色的武士民族的亞述人窮兵黷武的亞述時期,後亞述於公元前 746年進入帝國時代(至公元前609年)。公元前626年,因迦勒度人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征服巴勒斯坦,再滅猶太國,進攻腓尼基城,又於公元前567年遠征埃及。公元前538年,居魯士率軍兵臨巴比倫城,新巴比倫不戰而降,其子岡比西斯又於 525年征服了埃及,遂形成一個橫跨西亞和北非的波斯大帝國 (至公元前330年),將兩大文明地區通過製度和政策維係在一起,長達200年之久,既為西亞北非的文明做了總結,又為後來的希臘羅馬文明提供了借鑒,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古西亞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現弦樂器——弓形豎琴,其後又派生出多種形製,琴弦也由5根發展到15根不等。同時,另一種弦樂器“裏拉”也出現了,是古希臘裏拉的前身,在U型框架上張7~11弦,飾以牛首,置於膝上雙手彈奏。還有橫笛、豎笛、號、雙簧管、雙笛、各種鼓(如鍋狀鼓、鈴鼓)、嘩啷棒、拍子板等樂器。從古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音樂以聲樂為主,有頌揚神和民族英雄的讚歌,也有一般的歌曲,均用樂器伴奏。這時期還產生了職業音樂家(分為幾個等級),活動於廟堂祭祀或宮廷、貴族的饗宴之上。

自亞述帝國之後的一千多年中,樂器的種類與樣式較前大為多樣,如豎琴琴弦增至22根,裏拉在腋下彈奏。在古巴比倫帝國出現了高腳杯狀鼓,後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重要廟堂樂器。在新巴比倫時代的出土浮雕中,可見齊特爾琴類的樂器,同時長頸琉特已相當普及。尚有陶製或金屬製的鍾、鐃鈸等打擊樂器。在弦樂器的長期演奏的基礎上,出現了按弦長比率計算音程關係的理論,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已掌握了五度相生的原理。赫蒂帝國 (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2世紀)時已使用七聲音階,采用七種調式。公元前8世紀時又將八度細分為12和15個小的音程單位。這一切反映了當時兩河流域高度發展的音樂文化水準。在 20世紀初出土的一塊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楔形文字泥板書上,刻有一首讚歌,字旁綴有若幹符號,據研究認定是一種用音節記錄器樂伴奏的樂譜。

古印度音樂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麵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係。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 (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誌),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曆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彙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曆史),後又於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三部吠陀。在吠陀時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製——種姓製度(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和婆羅門教(以《吠陀》為其聖書,最高信仰是“梵天”,創造了一套靈魂投胎轉世的“業力輪回”論)。

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形成16國的“列國時代”(至公元前 4世紀)。在這社會大動蕩時期,新思想、新教派層出不窮,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並出現了諸多的新宗教(其中反對婆羅門教的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而和它同時興起的佛教卻對東方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大約在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國建立。公元前 187年孔雀帝國滅亡後,外族不斷入侵,其間300多年的史實模糊不清,直至公元4世紀時“笈多帝國”建立後,標誌著印度封建社會已基本形成。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後,在恒河流域興起的雅利安人國家,又再次使南亞次大陸泛發文明之光,借用西亞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 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學和數學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並湧現出一批燦爛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偉大作品之列的兩大部史詩: 《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雄偉的建築藝術豐富多彩,多始於孔雀帝國時代,以佛塔、圓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7世紀)、犍陀羅藝術(出現於公元前後,以雕刻佛陀和諸菩薩石像著稱。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見希臘藝術的影響)。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讚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讚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中、低三種音調唱頌。

上述兩部印度不朽的史詩,對印度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印度音樂舞蹈的永恒主題之一。在其中記載了印度最古老的薩音階和瑪音階、歌唱時所使用的三種音調和七種調式,以及印度音樂美學中所論及的七種“拉斯”(即韻味或情趣)。曾以各種形式流傳於東亞一帶。

大約在公元2世紀,出現了以梵文詩歌體寫作的婆羅多(約 100~約200)的音樂、戲劇、舞蹈理論著作《樂舞論》。全書共 39章,其中的第28~33章專門論述音樂,從而形成了印度音樂完整的理論體係。第28章論述了印度音階由22個“什魯蒂” (即微音程)構成,具有7個基本音,由這七個音分別組成了兩種基本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第29章和30章分別介紹了弦樂器和管樂器,第31章論述節奏,第32章論述有關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紹了鼓的用法。

古希臘音樂

古希臘號稱“西方文明的搖籃”,又可稱其為“蔚藍色海洋文明”。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其範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的殖民地。因其氣候溫和宜人、多山環海,故以種植葡萄、橄欖和擁有眾多海灣良港著稱。為關山所阻隔的小塊平原,形成小國寡民的各個城邦(以一城市及其周圍的村落組成,轄地百裏,人口數萬,如雅典、斯巴達等),多為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迫使其要靠商業貿易維持生存和發展。因此,擁有眾多海灣良港的古希臘的海外貿易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形成一個以工商航海業居主導地位的民族。商品經濟的繁榮、民主政治的建立、開拓與求索的民族精神,導致其文化的燦爛輝煌,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希臘的文明經曆了最早的“克裏特文明”(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5世紀,以華麗的宮殿、精美的工藝品著稱,並建立了海上霸權)、“邁錫尼文明”(公元前 1500~公元前1200年,出土有青銅武器和極精美的工藝品),進入了古希臘文化繁榮時期的“荷馬時代”(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世紀),“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以及“希臘化文明”(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之死~基督時代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