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木偶淨琉璃和歌舞伎的產生
木偶淨琉璃是日本一種獨特的木偶戲。相傳,在平安時代末期,已經出現了這種藝術的表演者,他們被稱作“傀儡子”。這些人居無定所,行無定止,巡遊四方,以狩獵為生,也兼演歌舞、雜技、戲法和木偶戲。據說,他們表演的木偶戲是經由朝鮮傳過去的中國雜藝。
淨琉璃原是一種說唱曲的名稱,它由一種演唱題材,逐漸演變為一種戲劇樣式。其產生的背景,與當時為人們所傳頌的一則愛情故事分不開。
在室町幕府末期,有一個叫小野阿通的侍女,奉命將淨琉璃姬和牛若的戀愛經過,編成了12段唱詞,演唱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美麗多情、多才多藝的富家女淨琉璃姬,遇到了一個路經此地的年輕人牛若,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愛情。然而好事多磨,牛若因受人迫害,身染沉屙,還被人扔到了河灘上。淨琉璃姬聞知此事,萬分心痛,她來到河灘上,尋找牛若,她且歌且哭,哀慟不已。她的一腔真情終於感動了天神,在神靈們的幫助下,牛若起死回生。然而,牛若無法沉湎在溫柔鄉裏,他有自己的遠大抱負,為了實現目標,他毅然與淨琉璃姬暫別,向遠方走去。
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在演唱過程中,是用當時剛從琉球傳入日本的新樂器——三味線伴奏的,後來在長慶年間(17世紀初葉),有人把淨琉璃的演唱方式與木偶戲的演出方式結合在一起,就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木偶淨琉璃。
幾乎與木偶淨琉璃產生的時期差不多,歌舞伎這種日本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也露出了端倪。歌舞伎直接承傳的淵源,是一種名叫“風流”的狂熱舞蹈。
在江戶初期,出雲地方出現了一個叫阿國的巫女,她很善於跳舞,並且創作了一種叫作“念佛踴”的舞蹈。她的丈夫名叫名古屋山三郎,很善於唱俗歌,兩人琴瑟相諧,成立了劇班,到京都一帶去演出。1604年,豐國神社舉辦祭祀歌舞盛會,與會者達500多人,阿國應邀前去演出她的歌舞伎,在她的狂熱舞蹈的感召下,所有人都拍手擊掌,隨節拍一起扭動身體,創造了一種狂歡節般的氣氛,阿國出盡了風頭,也從此確立了歌舞伎在日本的社會地位。
阿國演出的歌舞伎,有一個特點是女扮男裝,她往往穿上黑色的僧衣,頭上包著黑布,用紅絲帶在身上掛一個銅鉦,起舞時擊鉦,發出有節奏的響聲。阿國歌舞伎的演員中男女混雜,也有兒童參演,在歌舞之間,還要做出種種滑稽可笑的表演,演唱當時流行的時調。這就有效地打破了能和狂言中涇渭分明的悲劇與喜劇,崇高與滑稽的界限。由於這種演出生動靈活,故廣受人們的歡迎。其他的藝人都來仿效,結果,能和狂言等各種演藝成分滲透進來,甚至木偶淨琉璃中的三味線也被用於歌舞伎的伴奏了。
初期的歌舞伎,比較重視聲色之娛,流行著男扮女、女扮男的表演習俗,人們對演員姿色的熱衷,大大超過了對其藝術水平的欣賞。後來還出現了主要以青年女子為表演者的“女歌舞伎”。這些女歌舞伎在演出中賣弄風情,常令觀眾騷動,並發生打鬥事件。後來,女歌舞伎在妓女中十分流行,脂粉氣。色情味日濃,故1629年,被統治者命令取締。
女歌舞伎風頭稍遜之後,大約在1624年前後,在京都由青少年男子組成的“若眾歌舞伎”又逐浪而來。為了投合世俗趣味,他們男扮女裝,專演妓女與嫖客的情事,他們的煽情、濫情表演一時間頗為轟動,仿效者甚眾。官方看到了這種有傷風化的局麵,便於1652年下令禁止“若眾”登台獻藝。劇團班主不忍就此放棄收益頗豐的演藝活動,便向官方請求,希望能夠繼續登台。在他們的再三懇求下,官方同意他們繼續演出,但必須不再做傷風敗俗之事,並規定凡歌舞伎從業者,必得剔去頂前之發,將剩下的頭發向上挽成一髻,這被叫作“野郎髻”,梳此種發式的演員演出的歌舞伎,被叫作“野郎歌舞伎”。從此,歌舞伎演員不再以賣弄姿色為能事,而開始專心致誌地研究藝術了。此後,剔去頂前之發的規定被因襲下來,成為歌舞伎優伶的一種特有發式,也成為歌舞伎區別於其他舞台表演的重要標誌。
專注於藝術之後。歌舞伎的表演水平有所提高。日本人喝茶有“茶道”,做武士有“武士道”,道者,顧名思義,即為法則、規範也,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因此,從事歌舞伎表演的人們,也慢慢建立起了他們的“藝道”,藝道之興,規範了歌舞伎這種表演活動,一套漸趨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得以確立,並且成為藝人們用心研磨的技藝。而率性而發,任意為之,刺激觀感、嘩眾取寵式的歌舞伎表演,則漸漸淡出了日本舞台。
等,出身於武士世家,但到了近鬆的父親這一輩,已失去了正式武士的身份,而變成了一介“浪人”。幼時,他曾在近江的近鬆寺為僧,後來在京都還俗。青年時期他在京都的公卿大戶家中服役,增長了古典文學知識,接觸了木偶淨琉璃和歌舞伎,並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木偶淨琉璃藝人宇治加賀掾(1635— 1711)。
在17世紀中葉,木偶淨琉璃和歌舞伎的表演都達到了成熟階段,但是,它們隻是一種單純的表演形式,經過近鬆門左衛門的努力,才使其戲劇文學價值得以確立。近鬆以武士身份,投身於被人誣蔑為“河原乞丐”的藝人之列,竟然如魚得水,一舉成名。他曾為京都木偶淨琉璃劇團的藝人竹本義夫寫作過不少台本,還曾為阪田主持的劇團——“都座”創作劇本達20年之久。近鬆才華卓著,一生之中寫了木偶淨琉璃劇本110篇,歌舞伎劇本28篇,鑒於他對日本戲劇的貢獻,人們認為他是德川時代最偉大的戲劇詩人,並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近鬆對木偶淨琉璃的貢獻在於,他以自己的文學修養豐寓了這種藝術的內涵,增強了其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在他之前,木偶表演與演員說唱雖有融合,但融合得不夠和諧,統一,情節的發展不很緊湊,人物形象也不夠鮮明。近鬆通過自己的創作,使得木偶與人的表演有機地融為一體,並使戲劇情節不再簡單而趨向複雜,人物性格不再單一而趨向豐滿。經過他的天才創造,木製的偶人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因此,人們將在他之前的淨琉璃稱為古淨琉璃,而把被他創造出來的淨琉璃稱為新淨琉璃,或直接稱之為人形淨琉璃。
近鬆對於歌舞伎的貢獻在於,他擴大了這種藝術的題材內容,使之從以歌舞為主的單純表演形式,過渡到了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具有綜合藝術魅力的新的戲劇樣式。近鬆寫作了大量反映中、下層民眾社會生活的歌舞伎劇本,在真實描寫和細節刻畫的基礎上,發揮了他個人浪漫、誇張、抒情的才能,使得這種新的戲劇形式,以充溢的情感,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近鬆的作品大致可分如下幾類:1.曆史劇,2.世話劇,即社會劇,3.情死劇,或稱徇情劇,4.折中劇,介乎曆史劇和社會劇之間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