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歐洲古代文學

荷馬

荷馬,相傳是古希臘兩大史詩《伊裏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是否確有其人以及他的身份、出生地等,一直是西方學者有爭論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荷馬可能是公元前八九世紀時一位朗誦史詩的盲藝人,他根據口頭流傳的篇章,整理了這兩部史詩。《伊裏亞特》寫的是由於特洛伊王子帕裏斯騙走了斯巴達王後海倫,引發希臘聯軍討伐特洛伊的十年戰爭。史詩集中描寫第十年希臘英雄阿基琉斯和伊利昂城主將赫克托爾之間的決戰,以赫克托爾的死告終。其中阿基琉斯是一個理想的部落英雄形象。《奧德賽》則寫戰爭結束後,希臘主將奧德修斯返鄉途中的海上冒險和機智地維護自己的財產、與妻兒團聚的故事,它的形成比《伊裏亞特》稍晚,反映了奴隸製度萌芽時期的生活場景,體現了對私人財產的捍衛,並通過奧德修斯之妻佩涅洛佩的貞潔勇敢提倡新的家庭道德規範。兩部史詩的結構巧妙,布局完整,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也被稱為“英雄史詩”。基本主題是熱愛現實,肯定人的奮鬥精神,強調對人生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史詩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尤其比喻豐富多彩,貼切生動,被稱為“荷馬式比喻”。此外還常用重複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伊索

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傳說本是一個奴隸,因擅長講寓言故事而獲得自由,常出入呂底亞國王的宮廷。公元前 5世紀時,伊索的名字已被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今天流傳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收集改編的,共有三四百個小故事。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動物故事,這些故事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係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關係,尤其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鹿》《狗和公雞與狐狸》《兩個鍋》等;也有一些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如《龜兔賽跑》《狐狸與葡萄》等。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俄國的克雷洛夫、德國的萊辛等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埃斯庫羅斯

古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之一,與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合稱為古希臘3大悲劇詩人。他出身貴族,共寫了7部悲劇(一說是90部),生前得過13次獎,死後還得過4次。完整保存下來的隻有《波斯人》《普羅米修斯》三部曲、《阿伽門農》《奠酒人》等70部。其中《普羅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是詩人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情節取材丁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天火賜予人類的故事,卻被賦予了豐富的現實意義。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受盡折磨也決不向宙斯屈服,象征著當時雅典民主派對寡頭派的鬥爭,普羅米修斯被馬克思譽為“哲學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埃斯庫羅斯對悲劇藝術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增加了第2名演員,使對話成為戲劇的主要部分;簡縮了合唱隊,使戲劇結構程式基本形成;還創造了舞台背景,並使演員麵具基本定型。但他的作品人物形象單純高大,是理想化的性格,並且一般是靜止的,缺少發展。抒情氣氛濃鬱,詩句莊嚴。由於他在悲劇發展階段對內容和形式等方麵都做出了很多貢獻,故被稱為“悲劇之父”。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劇。“俄狄浦斯”在希臘文中是雙腳腫脹的人的意思。忒拜王預知自己的兒子長大後會弑父娶母,就在他剛出生時,用鐵絲穿其腳踵,讓牧羊人將他拋棄在山上。恰巧科任托斯的一個牧人將他救起,並成了國王的養子。俄狄浦斯長大後,從神諭中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運,就逃離了科任托斯的“父母”。到忒拜時,因為解開了獅身人麵女妖斯芬克司的謎語,並使女妖羞憤之下跳崖自殺而被擁戴為王,並娶了前王的妻子。悲劇開始時,忒拜發生瘟疫,神示必須找出殺害前王的凶手。俄狄浦斯千方百計追查,卻發現凶手竟然是自己——他曾在三叉路口誤殺一個老人。這時,科任托斯的牧人趕到,又說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大白,正後自盡,俄狄浦斯則將自己刺瞎雙眼流放。悲劇表現的是個人意誌與殘酷的命運之間的衝突,是對與命運抗爭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對命運合理性的懷疑。當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行為視為人類依戀母親仇視父親的潛意識的反映,並將這種戀母情結命名為“俄狄浦斯情結”。

希羅多德

古希臘曆史家。他的生平沒有很多的文獻記載,隻知道出生在小亞細亞一個城市,前 455年到前447年,他遊曆了埃及、敘利亞、意大利南部等很多地方,後來又在雅典住過。他的《曆史》記述了公元前6至前5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諸城邦之間的戰爭,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曆史著作,古羅馬作家西塞羅稱他為“曆史之父”。《曆史》的傳世抄本有10多種, 一般都把全書分9卷,每卷以一位繆斯的名字命名,故又稱“繆斯書”。除希波戰爭外,還記載了很多傳說、地理、人種誌等方麵的內容。他的文字風格與荷馬有很多相似之處,語言生動流暢,富於文采,文學性強。我國在1959年出版了《曆史》的全譯本。

歐裏庇得斯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出生在雅典領土阿提卡東海岸佛呂亞鄉,貴族出身。他學習過繪畫,熱心於研究哲學,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晚年,反對當局的暴政和侵略政策,流落到馬其頓王宮並死在那裏。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內戰時期寫成的,反映了雅典奴隸民主製危機中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以沉重的筆觸描繪了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在反抗不合理的現實時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在他的劇作中,神和英雄的描寫削弱了,代之以對人的激情和意誌的刻畫,被壓迫的婦女和受奴役的奴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特洛伊婦女》《美狄亞》《阿爾克提斯》對婦女命運的關注。除了在題材上有所開創,他的寫實手法和心理描寫對後人影響深刻,有“心理戲劇鼻祖”之稱。歐裏庇得斯采用的是神話題材,反映的卻是日常生活的畫麵,塑造的人物也更接近現實,他的創作標誌著“英雄悲劇”的終結。

修昔底德

古希臘曆史學家。出生於雅典,父親在色雷斯擁有金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世界觀的形成深受雅典“黃金時代”的社會思想的影響。公元前424年被雅典人推選為十將軍之一,統率一支由7艘戰船組成的艦隊,駐泊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島。不久因被誣貽誤軍機,有通敵嫌疑,而被革職並遭到放逐。在這以後的20年中,他大部分的時間待在色雷斯,並一直注視著戰爭的進程。他的傳世之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共分8卷,努力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記述他親曆的這場戰爭,寫到前400年因去世而中斷。他把曆史的真實放在首位,注意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努力探索曆史發展的規律,從而使曆史成為科學。他很少直接做結論,而是讓讀者從他的記述中自己去判斷。這部史書問世之初就受到高度重視,據說當時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曾把此書抄寫了8遍。1502年第一個編訂本問世以來,很多國家都有了譯本。

阿裏斯托芬

古希臘舊喜劇詩人。生於雅典,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是朋友。據說他共寫過44部喜劇,得過7次獎,現存11部。阿裏斯托芬認為喜劇應該有嚴肅的政治目的,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幾乎涉及當時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反映了自耕農的思想和立場。如《阿卡奈人》通過農民狄凱奧波斯單獨與敵人講和,從而一家人過著幸福生活的荒誕故事,譴責不義戰爭,主張重建和平;《鳥》中兩個年老的雅典人厭棄城市生活和訴訟風氣,建立了一個“雲中鷓鴣國”,這裏沒有壓迫與貧窮,所有人都平等地參加勞動。這也是現存的惟一一部以神話為題材的舊喜劇,同時也可以說是西方文學中烏托邦理想的最早表現。阿裏斯托芬的創作風格多樣,想象豐富,吸取了民間語言的自然詼諧,在當時深受歡迎,對後世的喜劇和小說創作也產生了廣泛影響,被稱作“喜劇之父”。

聖經

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39卷)和《新約全書》(27卷)。 《舊約》原文是希伯來文,本是猶太教的經典,是古希伯來文學遺產的總彙。公元前285至公元前249年之間,由70個學者在亞曆山大城圖書館將其譯成希臘文,稱為“七十士譯本”,它為基督教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包括《摩西五經》、曆史書、先知書和詩文集等幾部分,表現了猶太民族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而抒情詩中的《雅歌》等文筆優美,文學性很強。《新約》原文是希臘文和亞蘭文,公元一二世紀時陸續寫成,主要內容是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和《啟示錄》等。福音書是《新約》的核心,體現了初期基督教的思想,生動描繪了耶穌基督的形象和精神麵貌。《聖經》除宗教意義外,對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也很大,曆代都有許多取材於《聖經》的作品,如英國詩人彌爾頓的長詩《天路曆程》等。

西塞羅

古羅馬演說家、修辭學家、政治活動家。出身於騎士家庭。在羅馬、雅典等地學過修辭、法律、文學和哲學。他是羅馬貴族共和製的維護者,很早即從事政治活動,曾擔任過執政官。愷撒被刺後,因抨擊安東尼,公元前43年被殺害。作為演說家和散文家,他留下了豐富的著述,有58篇演說辭,12部政治、哲學著作。他的演說文辭優美,句法謹嚴,音韻和諧,說理透徹,說服力強,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有利的方麵。西塞羅的演說辭、修辭學著作和政治哲學論文對羅馬演說藝術和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對拉丁文學語言的形成和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演說風格也被後代歐洲很多作家奉為楷模。

奧維德

古羅馬詩人。出生於羅馬附近的小城蘇爾莫一個騎士階層家庭。青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並遊曆了很多地方。由於妻子的關係,得以出入羅馬上層社會。晚年被流放到黑海東岸,最後病死異鄉。奧維德從18歲左右開始寫詩,早期作品主要是愛情詩,代表作有《戀歌》《愛的藝術》(一譯《愛經》)、《愛的治療》《烈女誌》 (一譯《女傑書簡》)等。《愛的藝術》以教授年輕人獲得愛情的方法和藝術為主要內容,曾因內容輕佻、語言大膽而被禁。長詩《變形記》和《歲時記》是他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變形記》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回”說,以“變形”為線索串連起250多個故事,是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總彙,後代很多作家、藝術家都從中吸取創作材料。奧維德流放期間的主要作品是《哀歌》和《黑海零簡》,主要表現流放途中的感受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塞內加

古羅馬政治活動家、悲劇作家。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修辭學家老塞內加,他學習過修辭和哲學,斯多葛派哲學對他影響較大。公元49年開始任大法官,並任尼祿的老師,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顯赫的時期。晚年因受牽連自殺而死。塞內加的著作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文學等多方麵。文學上悲劇創作的成就較大,現存《特洛伊婦女》《腓尼基少女》《美狄亞》《阿伽門農》等九部悲劇。它們取材希臘神話,以希臘悲劇為藍本,影射羅馬的現實生活,反映貴族反對派的心理。塞內加的悲劇情節比較簡單,語言誇張,還有不少流血場麵和關於鬼魂、巫術的描寫。

史詩

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常指以傳說或重大的曆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史詩主要歌頌各個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戰勝和經曆各種艱難險阻如克服自然災害、抵禦外侮的鬥爭及其英雄業績。史詩在產生初期,一般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其內容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所增刪,發展到一定時期再由專人進行整理加工,成為有固定文本的作品。所以,史詩是一個民族的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風格一般莊嚴崇高,表現樸實自然,常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形象豐富鮮明。流傳至今的外國史詩中,著名的有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由於史詩所包含的深刻社會意義,現在也常把比較全麵地反映一個曆史時期的社會麵貌和人民生活的長篇藝術作品稱為史詩式的作品。

十四行詩

歐洲的一種抒情詩,音譯為“商籟體”,源出普羅旺斯語Sonnet。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於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意大利中世紀的“西西裏詩派”詩人雅科波·達·連蒂尼是第一個使用這種詩歌形式並使之具有嚴謹的格律的文人。它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每行詩句通常是11個音節,抑揚格。每行詩的末尾押腳韻,押韻方式是ABAB,ABAB,CDE,CDE。13世紀末,十四行詩的運用從抒情詩領域擴大到敘事詩、教諭詩、政治詩等,押韻方式也變為 A BB A,ABBA,CDC,CDC或ABBA, ABBA,CDC,EDE。文藝複興時期,彼特拉克等人的創作,使十四行詩在藝術上和表現上更加完美,對歐洲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莎士比亞、雪萊等都創作過很多優秀的十四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