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叩拜心中的山神(1 / 3)

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叩拜心中的山神

名家論壇

作者:解非

人類對自然的審美情感從人體開始,人體也是自然,人類對自身身體的情感肯定是對自然的情感中最為強烈明晰的,食色,人之大欲。因而,人類在原始狀態時會逐水草及食物而居,對自然敬畏尊重;在農耕時代食物需求得以滿足,對自然有雅興欣賞山水花鳥。而今天人類早已經豐衣足食了,對自然的情感反應非常的淡漠,反應在文學作品中的“杞人憂天”、“文人悲秋”、“天人合一”之類的都屬有些不可理喻的閑情逸致了。

自古以來,道家的天地遊心、道法自然;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釋家的滌心暢神、豁達親和。他們對自然環境的審美都顯得很成熟,對自然一往情深直接影響了曆代詩人樂於把山水當作精神的意象和精神的家園,就是今天詩人的精神原鄉也成為一個詩歌審美的焦點,一個詩人的人生價值觀會影響到情感態度的方向和性質,使詩歌情感圖景銳化明晰,張樹方先生的詩歌正是這樣,他作為一名大森林之子,他的一首首詩歌自然攜帶著大興安嶺的濃鬱氣息,大森林的浩蕩之勢,透過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描寫來顯示曆史的足音、時代的風貌、生命的活力。

大興安嶺聞名遐邇,以它連綿起伏的山巒、神秘悠久的曆史、美麗豐富的景物令世人矚目,大森林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八萬裏興安林海中蘊含的詩情畫意為詩人馳騁才華提供了廣闊空間,大興安嶺的自然風情是詩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高大挺拔的鬆樹、婀娜多姿的韃子香、展翅飛翔的雄鷹、自由遨遊的魚兒……,無不充分顯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態美學積澱,而山水的旨趣不在於客觀描摹,而在於主觀情誌。張樹方先生以最虔誠的態度做了抉擇,他的詩歌是理性的、生態的、美感的、流動的……作品的思想性深刻而耐人尋味。

大興安嶺是“三少民族”生息發展的搖籃,很多山脈、河流、市鎮都是以他們獨特的觀察視野來命名的,他們是曆史的見證人,也是曆史的參與者,原始的人性之美和生態之美得以淋漓的綻放,森林、海洋、草原……本就是生命的起源與最初的憩息之所,人類從大森林裏走出又回歸於大森林,實質上應代表著人類生存意識的自我覺醒,撇開浮躁去探尋生命的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一種詩歌的生態美學觀。比如《西裏尼的記憶》(詩三首)中:“大雪覆蓋著/暗流湧動的呼瑪河/伊勒呼裏山彌漫在/凜冽的寒風裏/鄂倫春的撮羅子/就是蒙上十幾張麅皮/也難抵擋西山口吹來的/刺骨的寒氣/即使燃起幾堆篝火/即使喝上幾碗烈酒/也無法溫暖顫抖的身體/於是從不懼怕寒冷的/興安嶺土著山民/給伊勒呼裏山腳下的新林/起了一個/富有鄂倫春色彩的名字——西裏尼……”

那麼,這“西裏尼”在鄂倫春語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個地方不適宜生存”。一個自古就在山林裏生活的遊獵民族都認為不適宜生存的地方現在是大興安嶺地區新林林業局,據二零一一年統計,全區有人口五萬餘人,二萬多戶。這又是因為什麼?

詩人在接下來的一首《老兵樹》中做了回答:“太陽溝裏的霧/在六月飄成/西裏尼的雲/一團團一縷縷/像抖動的真絲/慢搖在水洗的藍空/風飛著花香/鳥在遠處的林枝上啁啾/去年的魚鱗鬆果哪也沒走/在樹下靜靜地/守護著老兵的夢……那近半個世紀前/戰嚴寒鬥冰雪/架橋修路的往事/沒走的站成了紀念碑/豎立在烈士陵園”。從此,我們可知正是這些開拓高寒禁區的老兵們以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今天新林人溫暖幸福的生活,而這些可親可敬的老兵們他們站成了紀念碑、站立成了大興安嶺上的一棵樹。

繼而詩人在《母樹林》中又說:“新林的太陽/濕潤地掛在雲裏/我懷著虔誠的心/去叩拜我心中的山神——母樹林。”接下來又說:“其實 人就是一棵樹/樹就是一個人”。古人說:“文以載道。”那麼,對於生態環境這一“大道”詩歌不可以不載,詩歌的生態美學觀念的產生和發展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必然趨勢,對於率先覺醒的詩人來說更應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張樹方先生的詩歌從結構謀篇到風神韻致都在用自己的一顆詩心捕捉著這一重大的題材,一如他自己的詩句:“懷著虔誠的心去叩拜心中的山神”。他用他的筆飽蘸激情真實描繪著大興安嶺每一個曆史轉折之際的社會現實,表現出一種憂患意識。

當今,環境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兩大主題,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與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所帶來的巨大反差和負麵效應,作為一名生活在林區的詩人張樹方先生,他常常敏銳細致地發現大興安嶺生態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清醒地認識到了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逐步縮小和人類活動範圍的逐步擴大這一巨大反差所帶來的變化,這種憂患意識貫穿於他的詩歌創作中,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他對大興安嶺的一草一木的熱愛和對林區人民的深切關懷,他的詩歌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寫景詠物,這種意識表現得非常強烈,充滿著對大興安嶺前途的關注,對以大森林為生存環境的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的命運的憂心,他以詩歌的形式發出了對於大興安嶺生態環境的憂慮和呐喊,藝術地反映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必然聯係,給人以生態意識的啟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