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現代卷

美蘇“冷戰”開始

“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發明的,他把真刀真槍的戰爭稱為“熱戰”,把戰後美蘇間的對抗稱為“冷戰”,意思是說,它的激烈程度幾乎接近於戰爭,就差動用槍炮了。

美蘇之間冷戰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有著非常深刻的根源。

二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社會製度迥異,但麵對共同的敵人,兩國聯手抗戰,結成反法西斯盟友。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二天,美國國務院便聲明:“任何對希特勒德國的反抗,無論來自何處,都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和安全。”隨後,羅斯福總統又宣布準備援助蘇聯。後來,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爭奪戰後勢力範圍的鬥爭以及社會製度的差別,使得美、蘇兩國反目成仇,導致影響深遠、波及全世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對戰略要地東歐,尤其是波蘭的爭奪,成為美蘇關係惡化的重大因素。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就認為波蘭必須和蘇聯連成一體,加強防預以免除類似於德國30年中兩次穿過波蘭侵入蘇聯的事情再次發生。羅斯福對蘇聯想控製東歐的意圖深感擔憂,決定在戰後對蘇聯要逐漸采取強硬措施。不料,羅斯福在4月12日,突然病逝,以蘇共為敵的副總統杜魯門成為美國頭號人物。

杜魯門上任不久便下令,在大戰結束時完全停止蘇聯依據“租借法案”得到的美國援助,並拒絕與蘇聯共管戰敗的日本,命美軍獨占日本全國。同時,杜魯門召集政府、官員和專家,商討對蘇政策,認為戰後蘇聯由於經濟困難必然有求於美國,所以美國必須采取強硬的態度,迫使蘇聯就範。杜魯門自恃美國壟斷著核武器,對蘇聯搞起“原子”恫嚇。

蘇聯人民的領袖斯大林毫不屈服於美國,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劇院對選民發表演說:“隻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蘇聯必須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此語一出,美國朝野反應激烈,國務院歐洲司司長馬修斯抨擊這篇演說是“全世界共產黨及其同路人的聖經”,是在號召推翻資本主義,大法官道格拉斯則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宣言”。

2月22日,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發回了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對蘇聯的行為進行分析,提出美國的對蘇政策是“遏製”。3月5日,競選失敗的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的陪同下,在密蘇裏州的富爾頓發表演說,號召英美及一切講英語的民族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聯,阻止蘇聯的“無限擴張”。這便是正式題目叫作《和平砥柱》而實際上是“冷戰宣言書”的富爾頓演說。

丘吉爾的演說成為美國發動冷戰的信號。1947年初,英國政府通知美國駐英大使,由於自己經濟困難,已無力援助希臘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國挑起這副擔子。杜魯門認為英國此刻已將領導世界的責任交給了美國,於是便抓住土耳其和希臘問題大做文章,這樣就有了“杜魯門主義”的出籠。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提供大規模援助,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美、蘇之間開始持續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馬歇爾計劃”

1947年6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校園內熙熙攘攘,一批剛取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學生正等著校長授予學位證書,這次被授予名譽學位的人中有國務卿馬歇爾。按哈佛傳統,上午舉行典禮,授予學位。下午,馬歇爾在8000多名聽眾的掌聲中登上講台發表演說。

馬歇爾首先談到了歐洲經濟的困難,然後話鋒一轉,提出了由美國幫助歐洲複興經濟的方案,他呼籲歐洲國家采取主動,共同製定一項經濟複興計劃,以便美國進行援助。

在馬歇爾發表這篇演說的時候,西歐各國正接近經濟崩潰的邊緣。戰爭奪去了幾千萬人的生命,城市、工廠、礦山、鐵路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糧食、原料和燃料也極度缺乏,人民麵臨著饑餓、寒冷的威脅。各國戰後的情況窘迫,法國農業嚴重歉收,損失320至380萬調冬小麥;西德工業產量隻有戰前的27%,奧地利、意大利、希臘等國的工業產量也未達到戰前水平。在意大利和法國,麵包的定量供應減少到每天不足半鎊。在英國每日停電達數小時,整個西歐的外貿赤字高達80億美元。

戰後的美國雖然登上資本主義世界“老大”的地位,但為了在政治上遏製蘇聯的實力,必須與西歐結盟。經濟上,美國麵臨生產過剩與市場日趨縮小的矛盾,急於擴大國外市場,尤其是傳統的西歐市場。資曆頗深的馬歇爾自然了解當前的局勢。

喬冶·卡特利特·馬歇爾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參謀長,在任職期間,他把一批有軍事才能的軍官提拔到重要崗位。日軍偷襲珍珠港後,馬歇爾把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艾森豪威爾準將召回華盛頓,委以重任。1942年6月,歐洲戰區正式成立後,艾森豪威爾成為戰區司令。他向羅斯福總統推薦麥克阿瑟將軍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美軍司令。在緬甸——印度戰區,他保舉史迪威中將任該戰區的美軍司令。

在二戰中,馬歇爾不僅參預歐洲戰略的決策,而且在戰爭後期,多次陪同羅斯福出席重大軍事外交會議,起草有關戰爭全局的戰略和具體作戰的谘文,從而對盟軍在整個二戰中的軍事戰略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1944年12月,馬歇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馬歇爾曾做為“和平大使”,在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來到中國,調解“國共軍事衝突”,實質上幫助蔣介石打內戰。一年之中,美國向蔣介石提供的作戰物資達40億美元之巨。這一政策違背了曆史潮流,以失敗告終。

1947年1月,馬歇爾回國,被杜魯門任命為國務卿。1947年至1949初,馬歇爾擔任國務卿期間,正是美國與西歐結盟,發動對蘇“冷戰”的重要階段。

“馬歇爾計劃”正是這種特定國際格局下的產物。

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立即在大西洋彼岸引起極大反響。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和法國外長皮杜爾率先響應。1947年7月12日,英、法、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荷蘭、希臘等16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成立歐洲經濟委員會,接受美國的建議,製定了歐洲複興計劃,提出了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放貸款224億美元的總報告。12月,杜魯門總統向國會提出“美國支持歐洲複興計劃”的谘文。1948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並設立了相關機構——經濟合作署。馬歇爾計劃正式開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