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要投降,除維護國體外,還必須附帶三個條件:一、日本自行處理戰犯;二、自主地解除武裝;三、盟軍不得占領日本本土……”海軍司令部總長豐田副武說道。陸相阿南也這樣認為。
8月9日上午,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鈴木首先發言後,外相東鄉報告了蘇聯參戰及原子彈爆炸後各方麵的反映。鈴木首先征詢各大臣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結果六人讚成,三人反對,五人沒有表態,內閣會議仍議而不決。鈴木無可奈何地說:“內閣既不能決定,隻好上奏天皇……”
當天晚上11時,在皇宮防空洞召開禦前會議。鈴木先讓書記官朗讀《波茨坦公告》,然後宣讀了他自己擬好的提案:“日本政府準備接受1945年7月26日由美國、英國、中國政府,以及後來由蘇聯政府簽字的在波茨坦發表的聯合公告中所列舉的條款,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公告並不含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至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接著,東鄉說明提案理由。他說:“對日本來說,接受《波茨坦公告》雖不體麵,但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再加上原子彈出現,蘇聯又對日參戰,時局急變,對方更加強硬。”停了一會,他又說,“此時此刻,隻能提出一條,即維護天皇製度。隻要天皇保存,日本民族即有複興之日。”但阿南陸相、梅津、豐田兩總長仍舊反對。天皇裕仁采納了東鄉的意見。但是美國不接受有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將軍準備出動1000架飛機轟炸東京。消息傳到首都東京,人心惶惶,傳說美國要對東京投原子彈。此時日軍中的反戰派試圖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天皇在14日又一次召開禦前會議,迫於國際國內的壓力,會議不得不同意無條件投降。
8月10日,美國政府收聽到了日本接受《茨坦公告》的廣播。隨即征詢英、蘇、中意見,發表了一道複文:“自投降之時候起,日本天皇必須聽命於美國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後形式,將依日本人民自身表示之意願確定之。”
8月12日下午,美國飛機在東京大量散發日語傳單,載明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電文和同盟國複照。一時間,日本政府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日本人民中傳開了。
8月14日,日本又召開了禦前會議。會上,陸海兩總長及陸相阿南聲淚俱下。他們以同盟國複照對保護天皇製度措詞不明為理由,懇請天皇準予再提出照會,如同盟國不允保護天皇製,那隻有繼續戰爭,死裏求生。這時會場一片沉默。裕仁天皇說道:“我的異乎尋常的決心沒有變……”全場頓時嗚咽之聲四起。裕仁天皇當即下令起草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詔書,並將詔書錄了音。
深夜,一夥主戰派死硬分子突然闖入皇宮,企圖劫走天皇廣播詔書的錄音唱片,以阻止向全國廣播。但這幫亡命之徒當場遭到鎮壓。投降詔書立即向全國廣播了。死硬派頭子陸相阿南得知陰謀敗露,在他的官邸剖腹自殺。
8月28日,美國空軍在東京降落。接著,大批美、英軍隊在日本登陸,實現對日本的占領。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了隆重的簽降儀式。首先由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然後是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簽字: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代表依次簽字。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全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而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者自1931年9月18日以來曆時15年的侵略戰爭,以徹底失敗而告終。正義的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據不完全統計,戰爭總共造成約5000萬人的死亡,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4倍;據估計,全部交戰國直接戰費總額計11540億美元。法西斯帝國主義對世界和本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造成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怎樣走向毀滅的呢?
納粹投降後,一並抓了20萬名大小戰犯。其中美國列出的甲級戰犯就有350名。由於人數太多,無法一一審判,又在甲級戰犯中“精選”出了22名“主犯”。審判地點在德國的紐倫堡和日本的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