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積極投入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鬥。1919年,紅軍進入了烏克蘭,他第一批參加共青團。隨後,作為誌願兵在一個騎兵團黑當紅軍戰士。奧斯特洛夫斯基轉戰疆場,作戰非常勇敢。在戰火紛飛的前線,他沒有放棄讀書。他的作戰包裏,總是藏著他最愛讀的小說——伏尼契的《牛虻》和喬萬尼奧裏的《斯巴達克思》。在行軍打仗的間隙,他常常拿出來反複閱讀,有時還念給戰友們聽。

192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戰鬥中受了重傷,轉業到工廠擔任共青團工作。第二年秋天,他響應團組織號召,到博亞爾卡修築鐵路。一次,第涅伯河山洪爆發,他不顧身體虛弱,冒著寒風,跳進冰冷刺骨的水裏打撈流散的木材,結果得了傷寒和風濕症。1924年,他加入了共產黨。第二年起,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經常臥床不起,但是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在病床上讀完了共產主義函授大學的全部課程。1927年,他因脊椎硬化開始癱瘓,眼睛看東西也不清楚了。然而他並不向病魔屈服,拿起筆作為武器,繼續戰鬥。

1928年,他在半失明的狀態裏寫出了一篇反映柯托夫斯基師團戰鬥生活的中篇小說。但是,唯一的一份初稿,在給戰友們看過後寄回的途中遺失了。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挫敗地他堅強的戰鬥意誌,反而激勵他更加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他決心再寫一部。1929年起,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全身癱瘓,隻能永遠和病榻作伴了。但他說:“隻要我身體裏還有一個細胞活著,還能抵抗,我就要活下去,就要戰鬥。”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寫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起初,他在床上放一塊木板,把紙鋪在上麵書寫。但是,因為他什麼也看不見,寫出來的字行款不齊,而且有許多字是重疊的,別人根本看不清。於是,他請人在木板上刻下一道道深槽,鋪上紙後,摸著把字母寫在深槽裏。這樣,分行就清楚了。寫成一張,請人謄寫一張,逐漸積成本子。後來在黨組織和同誌們的關懷和支持下,改為由他口述,打字員和秘書給他做記錄,整理文稿。就這樣,他克服了種種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前後花去五年時間,完成了這部文學巨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自傳性的長篇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形象,是以作者本人為原型的。小說的基本情節是作者一生戰鬥經曆的概括,因而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內心世界的描寫,都非常真切動人。小說通過對保爾·柯察金成長過程的描述,生動而有力地證明了:經過革命大洪爐的鍛煉,一個普通工人的子弟,完全可以成長為一位鋼鐵般的共產主義戰士。

1932年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陸續在《青年近衛軍》雜誌上發表。小說一問世,就立即受到蘇聯和各國讀者的熱烈歡迎。全世界的進步青年,都把這部書作為自己生活的教科書,把保爾·柯察金的光輝形象作為自己的學習榜樣。保爾是無產階級鋼鐵戰士的光輝典型,人們無限敬佩這位無比堅強的作者。為了表彰作者的偉大貢獻,蘇聯政府給奧斯特洛夫斯基一枚最高榮譽勳章——列寧勳章。

1934年底,奧斯特洛夫斯基又開始寫作另一部長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全書計劃寫3卷,然而不幸的是,就在1936年這部小說第一卷出版的那天,年僅3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與世長辭了。第3卷就沒有能夠最後完成。

這兩部光輝的無產階級戰鬥巨著,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光輝一生。時光荏冉,前蘇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人民不會忘記保爾·柯察金。由中國和烏克蘭合拍的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2000年春節期間公映後,引起社會巨大的反響。保爾在我們身邊依然活著,他是我們永遠的偶像。教育家馬卡連柯

馬卡連柯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俄國十月革命後,他全力從事流浪兒童和少年違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通過一係列的實踐,對怎樣辦教育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經過他的辛勤耕耘,培養出了許多社會主義新人。後來,這些新人有的成為衛國戰爭的英雄,有的成為著名的工程師,有的成為優秀的人民教師,有的成為有聲望的醫學家。他們中有人被問到是什麼信念促使自己成功時說:“為了祖國,為了馬卡連柯!”

1888年,馬卡連柯誕生於烏克蘭別洛波列城的一個鐵路技工家庭。他16歲念完中學,次年在一個師資訓練班畢業,獲得了民眾學校教師和在兩班製小學任教的資格。從此,他踏上了教育工作崗位。

年輕的馬卡連柯非常愛好文學,特別是閱讀了高爾基的作品後,使他萌生了當文學家的念頭,1914年,他寫了短篇小說《無聊的一天》,並把它寄給了高爾基,希望得到這位大文豪的指點。高爾基很快給他複了信。從複信中他才知道,自己的這篇小說題材還是可以的,但是描寫得鬆馳無力,主要人物感受體驗的戲劇效果模糊,看不出背景,而且對話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