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乾陽宮,太極殿。 . .
聽聞子又要禦駕親征,滿朝文武無不肅然起敬,心中的欽佩之情更添幾分,一個個將身板站的筆直。
自劉辯定都金陵,重整山河以來,幾乎每年都要禦駕親征,從淮南到青州,從中原到巴蜀,從荊襄到河北,從渤海到南疆,普之下,四海之濱,幾乎到處都留下了劉辯的腳步。
擁有這樣一個兢兢業業,身先士卒,不辭辛苦的皇帝,作為臣子,又有什麼理由怠慢,又有什麼理由抱怨?
劉辯也感受到了朝堂上熱血澎湃的氣氛,當下將身板站的筆直,朗聲道:“唐魏狼狽為奸,在青州雲集了將近五十萬大軍,侵我土地,掠我河山。朕身為子,當禦敵於國門之外,朕決定明日清晨乘坐大船順江而下,由海上重返青州,坐鎮指揮,爭取重創唐寇,一舉收複冀、幽二州。”
滿朝文武都知道劉辯的性格,向來都是一言九鼎,一不二,唯有在立後的時候遷就了臣子們一次,其他時候從來都是言出如山,金科玉律。
而在禦駕親征這件事上,劉辯已經習慣性的一年一次,根本容不得臣子勸阻,所以滿朝文武也就不再勸諫,齊刷刷的作揖施禮:“臣等恭祝陛下旗開得勝,所向披靡!”
群臣施禮完畢,忽有一人大步出列,懷抱笏板啟奏:“陛下禦駕親征青州定能讓將士們備受鼓舞,三軍用命。但俗話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已經由海上往返青州多次,臣唯恐唐軍注意到陛下這個習慣,做出針對性安排,在路途之中設伏,陷陛下於險境之中。因此臣認為陛下應該改變思路,由6路前往青州。”
劉辯舉目望去,話之人正是兵部侍郎張良,便淡然一笑:“朕亦知道子方向來謹慎,這樣考慮也是為了朕著想。但大海茫茫,唐軍即便能夠猜到朕要由海路前往青州,又怎知朕何時動身,從哪裏登6?”
“陛下乃是萬金之軀,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所以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冒險。”張良長揖到地,苦苦勸諫。
劉辯頷道:“朕心中自有計較,子方不必多言,你隻需回家收拾行囊,做好隨行準備便是。”
見劉辯未置可否,張良隻好應諾一聲,躬身退下。
劉辯目光掃向王猛、劉基等人,沉聲道:“朕不在金陵之時,依舊由七位顧命大臣輔佐太子監國,事自行決斷,由太子加蓋監國印章。大事飛鴿傳書於朕,朕自會做出裁決。”
王猛與劉基帶著眾臣一起作揖領命:“臣等遵旨!”
劉辯目光如炬,朗聲道:“朕不在金陵之日,決定任命左丞相王猛、右丞相劉基,吏部尚書魯肅、禮部尚書張居正、戶部尚書糜竺、刑部尚書狄仁傑、京畿中郎將孟珙等七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裁決朝堂上相關事宜。”
在滿朝文武的羨慕之中,七位顧命大臣一起出列作揖:“承蒙陛下信任,臣等誓要庶竭駑鈍,竭盡所能的輔佐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