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強行扣押鄭玄,簡直是在打金陵朝廷的臉,太極殿上眾武將群情激奮,紛紛求戰。,
要打徐州,現在麵臨著兩個最主要的問題,一個是出師名義問題,一個是兵力調配問題。
這年頭雖然戰火連,但第一次開戰之前也得找個理由,發一篇討伐檄文占據道義,並不是腦袋一熱,拍拍大腿想打誰就打誰。
更何況陶謙現在名義上還是劉辯的臣子,雖然他因為拒不受詔到金陵擔任司徒而理虧,但畢竟沒有撕破臉皮公開作對;隻要金陵這邊一發兵,陶謙完全可以稱病推脫,讓劉辯的討伐變得師出無名。
除了現在並不完全具備攻打陶謙的名義外,更大的問題是在兵力配置上有些捉襟見肘。
雖然現在劉辯手下各個軍團的總兵力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四十萬,但由於防禦的麵積過大,要同時對抗劉協、劉表、孫策、袁紹四家,若是再向徐州主動開戰,在局部地區並沒有任何兵力優勢。
在青州方麵,袁紹仍然親自坐鎮濟南,袁譚、顏良分別盤踞在臨淄、泰山兩地,總兵力十萬左右。而與袁氏互相對峙的薛禮兵團有四萬人,魏延兵團四萬人,太史慈兵團兩萬人,這十萬人馬是絕對不能動的。隻要你抽回任何一支,恐怕先前占據的地盤就會被袁紹趁虛而入蠶食回去。
宛城的嶽飛麾下有十萬左右的人馬,但既要壓製南麵的劉表,還要防著長安的楊玄感。而且呂布、皇甫嵩在滎陽集結了**萬人,表麵上是在覬覦曹操的地盤。但從滎陽到宛城隻有四百裏左右的距離,隻要嶽飛的人馬有個風吹草動。呂布軍完全可以出虎牢關偷襲宛城。
扼守柴桑的韓世忠兵團有四萬人,既要防著荊南的孫策複仇,還要提防搖擺不定的江夏黃祖出爾反爾,這支軍團同樣不能動。
南方的徐晃軍團有三萬人,相對來麵臨的壓力最。但一來徐晃駐兵的廬陵到金陵千裏迢迢,兩地相距一千五百多裏,千裏調兵並非上策。二來還要擔心把徐晃軍團調回來之後,被鎮壓的山越異族會不會死灰複燃,交州的士燮家族會不會趁機發難?
剩下的正在兗州攻打黃巾的秦瓊、常遇春率領的三萬人倒是可以南下直撲徐州。但這樣勢必會把將要到手的肥肉扔給曹操。六七十萬黃巾老弱婦孺已經被壓製在了沛國、山陽兩地將近三個月之久,已經沒了反擊之力,隻要再持續的施壓一段時間,就可以把這支肥羊完全吞下。若是丟了黃巾去打徐州得不償失,並非上上之策。
秦瓊、常遇春收編的六七萬黃巾倒是可以調動,但這支烏合之眾缺乏訓練,打野戰當炮灰還行,真要是強攻城高牆厚的下邳,估計完全填上也拿不下來。
滿朝文武分析到最後。能夠調動的正規人馬也就隻有金陵的駐軍,孟珙麾下的一萬五千人,周泰麾下的一萬五千水軍。除此之外,金陵城中的一萬禁軍肯定不能動。五千禦林軍更是不能動了。
攻城與野戰不同,隻要對方糧草足夠,隻要城牆足夠高大。把城門一關,想要破城還真沒有太好的方法。路隻有一條。那就是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硬打,用人命來填。
雖然徐州的武將都是酒囊飯袋。但陶謙手中的人馬有六萬左右,若是據城死守,憑金陵的這三萬人馬還真不見得能拿下來。以寡擊眾,就算有高寵這個蓋世猛將助陣,有軍神李靖的調度,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畢竟攻城與野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劉辯聽著滿朝文武的議論紛紛,目光慢慢的落到了王越的身上。
隻見他緘口不語,一直不發一言。其實原因很簡單,要是談論劍術、武藝,王越可以滔滔不絕,但是討論兵事謀略,王越實在是插不上嘴。
“野史中記載王越年輕的時候曾經獨闖賀蘭山,手刃數百人,刺羌族首領而還。既然王越是個如此出色的刺客,為何不讓他重操舊業,刺殺陶謙呢?”
一念通達,劉辯的心情豁然開朗,微微皺起的眉頭也慢慢的舒展開來。
用軍事手段征服是正道,用刺殺手段瓦解是詭道,當無法使用正道的時候嚐試一下詭道也未嚐不可。
目前的徐州局勢已經很微妙,糜竺徹底倒向了劉辯,陳珪、陳登父子搖擺不定,之所以表麵上還能夠一團和氣,完全在靠著陶謙的個人威望支撐。隻要陶謙一死,憑他兩個酒囊飯袋的兒子絕對掌控不住局勢,徐州的政權立馬崩盤,很可能就會讓劉辯兵不血刃的拿下徐州。
“刺殺真是個不錯的主意,一定要把陶謙這老兒刺殺掉!”
想象著陶謙死後徐州的混亂局麵,刺殺陶謙的念頭就像瘋狂生長的野草一般在劉辯的心底萌芽生根,再也揮之不去。
事實上,三國時期的刺殺行動一直很猖獗,隻是因為諸侯防範嚴密,能夠得手的刺客並不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霸王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失去了這個出色的領袖,對於孫吳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若是所向披靡的孫策不死,後來會不會還有三足鼎立的局麵,實在難料!
除了孫策之外,另外一個死在刺客刀下的重量級人物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接班人費禕,被魏國的刺客郭修所刺。可以費禕的遇刺讓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雪上加霜,成為了蜀國被滅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