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已經平定,廬江、汝南、南陽、淮南等四郡及下轄八十多座縣城已經被悉數掌握在了手中。是時候該班師回金陵。然後整頓地方,讓士卒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了。
隨著地盤的擴大。劉辯發現,之前的任命方法現在已經不行了,必須做出改變。
之前劉辯所任命的各地太守,譬如建業太守狄仁傑,吳郡太守魯肅,會稽太守顧雍、汝南太守荀彧,這些人都是可以擔任宰相,治理一個國家的大才。隨著地盤的擴大,治下郡國的增加,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安排這樣的賢才,所以必須設置一個高於太守的職位,統一管轄地方,那樣太守就可以安排一些政治能力稍微差一些的人擔任。
按照漢室製度,在太守、國相上麵的是刺史、州牧一級,但劉辯認為州牧、刺史的權力太大,從今以後必須逐步廢除。其次,這四郡分別隸屬豫州、荊州、揚州,也無法設置刺史,總不能再另外設立一個州吧?
書房內的燈火通明,劉辯一整個夜晚都在考慮人事安排。
思考了大半夜,終於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設立江北巡撫使一職,由荀彧擔任,持節總督江北四郡的地方政務。
節是皇帝的禦賜信物,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如同子親臨,有權先斬後奏。能夠得到這樣的任命,那是莫大的榮幸,對於地方官吏也可以形成極大的震懾。
這個年代,皇帝任命的地方大員有三種:一種是持節、一種是假節、一種是使持節。
持節者,平日裏有權斬殺無官位之人,若是到了戰時,權力還可以提升一些,有權直接斬殺俸祿在兩千石以下的官員。也就是除了地方最高的享受兩千石俸祿的太守及國相之外,下屬官員全部可以先斬後奏。
比持節更高一級的是“使持節”,不管平時或者是戰時,都有權利斬殺兩千石以下的官員,不必上奏朝廷,可以直接斬殺。因為權力巨大,所以朝廷很少授予“使持節”這個職位。
魏史記載,魏明帝時期,辛毗被加封為軍師大將軍,並且加授“使持節”之號,總督六軍,莫敢犯焉。就連手握兵權,勞苦功高的司馬懿欲率兵出壽春伐吳,也被辛毗仗節阻止,司馬懿不敢違抗,隻得罷兵。
後來,曹爽擔任大將軍,獲授“使持節”封號,總督青、徐兩州軍事,因為與徐州刺史鄒歧不和,持節斬殺鄒歧,開創了使持節斬殺最高地方大員的先河。
除持節、使持節之外,另外一種任命叫做“假節”。
“假”節者暫借的意思,並非是虛假、偽造的意思。但“假節”所管轄的對象隻適用於軍隊,平日裏無權殺人,到了戰時可以斬殺違背軍令的士卒或者偏將以下的武官。
再後來,因為戰事頻繁,在持節、使持節、假節三種封號之外,又增加了兩種封號,一種是假節鉞,另一種更高的是假黃鉞。
假節鉞者,不管平時或者戰時都有權利斬殺地方文官與雜號以下的將軍,權力之重,文武百官無不震懾。
而享有假黃鉞封號者更是至高無上,除了有權利斬殺太守、雜號將軍之外,甚至還有權力斬殺持節的文官、假節的武將,簡直就是皇帝出巡,百官見了更是無不變色。
劉辯慎重考慮之後,把江北巡撫使的重位授予荀彧,既是對他才能的認可,也是對他的信任。授予“持節”封號,更是無上的榮耀。(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