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軍在1905年3月攻克沈陽後,俄國在中國東北大勢已去。但他仍不甘心失敗,把希望寄托在1904年10月出發的波羅的海艦隊上。

俄國波羅的海太平洋分遣艦隊由29艘作戰艦和19艘補助艦組成。艦隊橫貫三大洋,行程18萬海裏,即將穿過對馬海峽,駛向遠東的目的地海參威。在對馬海峽的3天3夜的航程中,為了不被日軍發現,艦隊司令下達了嚴格實行燈火管製的命令。可是有一艘海上衛生船,船上的人員全是貴族婦女自願參戰而組成的,她們擺起了闊太太、大小姐的架子,不甘夜生活的寂寞,非要“秉燭夜遊”一番不可。日本輔助巡洋艦“信濃號”在漆黑的海麵上發現了燈光,立即尾隨前進,至拂曉發現這艘“奧勒爾號”船是俄國的,進一步偵察,完全看清了俄國艦隊的陣容,立即密碼上報日本海軍總部,日本聯合艦隊傾巢出動,以逸待勞,對馬海峽一戰,沙俄艦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至此,俄國的敗局已定,同時,國內又爆發了革命戰爭,不得不設法求和,其實日本也打得力盡財竭。

日俄兩國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斡旋下,在美國的樸茨茅斯舉行和談。9月5日,日俄簽訂《樸茨茅斯和約》,沙俄在和約中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並把攫取的中國南海鐵路、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將俄國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

日俄戰爭是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標誌性戰爭之一。這次戰爭破壞了中國的主權。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東北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戰勝了歐洲陸軍強國俄國,從此躋身於世界列強,更加增強了稱霸東洋的野心,俄國戰敗,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來,而1905年革命又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十月革命準備了條件。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時半,日本樞密院議長、前駐朝鮮統監伊藤博文的專用列車,徐徐駛進了中國哈爾濱車站。列車停穩後,在月台上佇立已久的俄國財政大臣立即登上特等車廂。一會兒,他陪同一個黃臉白發的矮老頭兒走下車廂。這矮老頭兒正是伊藤博文。他檢閱了儀仗隊後,即與列隊相迎的清朝外交官員和各國駐哈爾濱的領事見麵。

就在這時刻,突然“砰”的一聲槍響,伊藤博文身子一震,打了個趔趄。接著又是“砰、砰”兩槍,他頓時跌倒在地。兩三秒鍾後,又是三聲槍響,伊藤博文周圍的三個日本人也應聲倒地。

“凶手在這裏!凶手在這裏!”一雙雙驚慌的目光投向一個30歲上下的人身上。隻見他手握一支短槍,挺立在儀仗隊後麵,一點兒也沒有想逃走的意思。

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從懷裏掏出一麵朝鮮國旗,迅速讓它在空中招展。旗上是他用斷指的鮮血寫成的四個字:“獨立自由”。幾個俄國士兵如狼似虎地撲上去把他扭住。他仰天連呼三聲“大韓獨立萬歲!”笑道:“老賊終於得到了報應!我的願望已經實現,死也沒有遺憾了!”

擊斃伊藤博文的這位朝鮮籍的抗日義士名叫安重根。他的祖父當過鎮海縣監,父親安泰勳是一名進士。安重根的童年時代,正值朝鮮民族危亡之秋。1826年,日本入侵朝鮮江華島,強迫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江華條約》;接著,西方列強接踵而至,也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外敵的入侵和封建經濟的解體,進一步加劇了朝鮮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加速了封建朝廷內部的分裂。當時朝內黨爭激烈,安重根的祖父和父親都支持開化派的革新主張。1884年10月,開化派發動政變,推翻了守舊派政權,但三天後就遭到守舊派鎮壓。安泰勳心灰意冷,率全家遷到一個偏僻的地方,過著隱居生活。

1894年,以全準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舉起了“盡滅權貴”、“逐滅倭夷”的旗幟。安泰勳雖然對腐敗的時政和日本的侵朝活動感到不滿,但他畢竟是封建統治階級營壘中的一員。出於忠君報國的思想,他招募了一些獵戶,對抗當地的農民起義軍。當時年僅15歲的安重根,也在父親的指使下,參加了與起義軍的戰鬥。後來農民起義被鎮壓,權貴們又對他逼迫。安泰勳在憤怒之餘,決定棄官還鄉,深避到洋人教堂,以求得靈魂的得救。在父親的熏陶下,安重根也皈依了天主教。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不僅在中國取得大量權益,而且取得了對朝鮮的獨占權。1904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朝鮮和中國的東北,又爆發了戰爭。結果沙俄失敗,日本進一步取得對朝鮮的統治權。

一天,安重根對久病在床的父親說:“日俄戰爭開始的時候,日本在宣戰書中說,是為了維持東亞和平、鞏固朝鮮獨立而戰。現在日本戰勝了,反而對我國實行監理保護,剝奪我獨立大權,這都是日本侵略元凶伊藤博文策劃的。”安泰勳反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安重根回答道:“伊藤是日本重臣,駐朝鮮總監,此人詭計多端,心狠手辣。先訂立條約,然後消滅革命黨,最後吞並疆土,這是他慣用的花招,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安泰勳道:“依你看,我們朝鮮應該怎麼辦?”安重根胸有成竹地說:“依我之見,唯有組織義兵反抗伊藤的侵略政策!”安泰勳頻頻點頭,連說:“好,好!”但不久,他就在憂心忡忡中去世了。

1907年3月,安重根辭別老母和妻子,離開家鄉,到國外去組織反日義兵。離國前夕,他寫了一封信給弟弟,表示以死救國的決心,並且附了一首七言詩:“男兒有誌出鄉關,生不成功死不還。埋骨豈肯先墓下,人間到處是青山。”

安重根先來到中國東北的延邊地區,三個月後又進入俄國西伯利亞地區。在海參崴的新韓村,他參加了大韓青年教育聯合會的活動。不久,他與李範允等募款30萬元,募兵三四千人,組織起了一支反日義兵部隊——朝鮮義勇隊。李範允被推為義兵總督,安重根任參謀中將。